古时候的阵法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古人杜撰出来的?

  我们在一些古时候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描述到一些阵法,比如杨家将里的天门阵,说岳中的五方阵,连金国人也会摆出金龙阵这样的阵法。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阵法这东西是否真实存在呢?还是说只是小说作者忽悠读者瞎编出来的?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应该说,阵法这种东西,在历史上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试想一下,军队作战不是黑帮火并,就算你是个黑帮老大,手下有百把个小弟,带出去火并,也要先挑几个得力的小头目,交代一下怎么打,怎么跑,谁开车,谁望风等等事宜。

  更别说大兵团的部队作战,兵种又繁杂,没有一个统一的队形,全凭各自为战是不可想象的,古人又没有像现在先进的通讯系统,所以需要阵法来帮助指挥,克敌制胜。至于小说中那些玄之又玄的阵法,就是作者在真实阵法的基础上自行想象添加形成的了。

  其实,阵法就相当于部队的队形,战国时候孙膑孙老爷子的《孙膑兵法》里就有一篇《十阵》,记录了十种阵法:“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这大概是有记载对阵法最早的描述了。

image.png

  事实上,并非在中国,就是在西方,作战也是有阵的,举世闻名的罗马军团,就有著名的三列队法,这实际就是一种阵法,只是老外不像中国人说的那么好听,也不太注重名字上的表述,而在坎尼会战中汉尼拔摆出来的阵型,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这活脱脱不就是一个半月阵嘛!

  回到中国,孙膑讲的十种阵法,基本就囊括了作战用的基础阵型,后世那些五花八门的阵法,差不多都是在十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变化组合,再加个好听的名字,以致出现了这么多五花八门的阵法。在实际作战中,固然需要一个阵型,然而死靠阵型的结果必然是被团灭,因为战场上的局势是瞬息万变的,不是小说,不存在靠一个阵法就轻松打败对手的事情,如果那样,阵法的军事高度早就上升到最顶端了。

image.png

  就拿坎尼会战中汉尼拔的半月阵来说,在实际作战中,根据战斗的进程,迦太基的阵型逐渐由前凸的半月阵变为后凹的半月阵,把罗马军团的主力步兵包了进去,而迦太基的骑兵冲散两翼保护步兵的罗马骑兵后,完成了对罗马主力步兵的包围,从侧后方冲击罗马步兵,最终导致罗马军团崩溃大败,取得了史诗胜利。而胜利的关键,还是在于双方指挥官临场的指挥及变化,这方面,显然汉尼拔略胜一筹。

  再举一个中国的例子,宋朝对阵法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巅峰,连皇帝本人也亲自下场,宋太宗设计了一个著名的阵型《平戎万全阵》,然而,史料里除了臣子几句拍马屁一般的歌颂外,从未见其在实战中如何建功,这是为何呢?

  我们来看一下“平戎万全阵”的配置,该阵总共需要兵力14余万,配备有步兵、骑兵、弓箭手、瞭望塔、床弩、战车等等,可谓应有尽有,然而却没有一样东西——脑子,这个阵要摆全宽度就需要20里,你得先找好这么一块平坦的地儿,把大军拉到那里,慢慢摆好阵型,然后坐等辽国人来跟你决战,而且,还不许跑,非得正面跟你刚不可。

image.png

  这种刻板无脑的阵型,哪怕是宋太宗亲自设计的,并下诏必须使用,在实战中也被他手下将领抛弃,因为用了就等于找死。辽国人骑兵是强项,骑兵的优势就是机动性,这又不是玩电脑游戏,你摆个阵,我也摆个阵,啪啪啪一顿操作,输了还可以重来,你要人家扬短避长,拿自己短处来跟你正面硬刚,不是没脑子是什么?

  所以此阵看上去很美,作战实效等于无。反倒是满城之战中,崔翰与赵延进等人违旨,把“平戎万全阵”丢进了垃圾桶,根据战场实际情况集中兵力出击,灵活应变,才取得了满城大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