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名医为什么不愿进宫?
古时候的名医为什么不愿进宫?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估计在很多的古装剧中都见过一种场景,宫里的后妃之类生病,皇帝就说,如果治不好,就要太医们一起陪葬!然后那些太医吓得浑身发抖,虽然心里没底但也只能答应。
成为太医,听起来好像还能能耐,但是对于古时候有操守有追求的医生来说,去宫里做太医并不算是什么好事情,不仅危险,而且也断送梦想,很多名医对此并没有兴趣。
所谓太医,也就是古时候在宫廷当中担任职务的医生,也被称作御医,不同朝代名字不同。
早在秦朝时期就设立了太医令、太医丞,专门执掌宫廷之内的治疗。
先秦时期,宫廷御医、太医的主要来源就是巫医,还有民间具有一定威望的名医,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巫医、医官为主,因为很少有名医会进攻。
到了南北朝时代,采取征辟制度,从民间的医药世家之中选择人才定期输送。
隋唐时代正式出现了专门的机构,培养医疗人才,当时御医的主要来源是官办医学机构的学生还有少数民间的征辟,此后的朝代也基本都是如此。
换言之,其实古时候从隋唐开始,宫廷御医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民间选择,而是国家专门进行培养,然后再择优录用。
只不过,因为好的医疗人才非常难得,所以还是要从民间选择一定的大夫入宫。
御医、太医都是伺候皇家成员的,当然需要非常好的技术,而且更要家世清白,各方面的条件都不能够太差,筛选非常严格。
不过在古时候,很多的名医并不愿意进入宫廷当中去做什么太医。
最出名的就是张仲景、孙思邈还有李时珍,他们都曾拒绝过朝廷的征用,而古时候绝大多数的名医也都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去宫里做太医,既危险又没有前途可言。
第一,伴君如伴虎,实在很危险现在因为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经常出现医疗方面的纠纷,而在古时候当然也是有的。
对于一个大夫来说,在民间做个郎中,就算治不好人,只要不是出现事故,那也没什么,但是要在宫里,那可就不好办了。
宫闱倾轧波谲云诡,处处都是危险,稍有不慎都可能断送性命。
皇帝可不管那么多的事情,即便是无理取闹也不能多说什么,明明是治不好的病痛,皇帝恼怒之下都会怪罪太医,那真是没处说道理。
在宫里当太医实在是太危险了,就好像当年帮助曹操治病的华佗一般,一个不注意就断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实在是不值当,还是在宫外安稳做个大夫比较好。
第二,太医职位低,没啥前途虽然宫廷太医看起来还挺风光,可实际上,古时候的太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级。
在古时候,虽然医生比较受尊敬,但是他们的地位并不算多高,在宫廷之中的太医,其品阶也远远比不上其他的外臣。
明清时期,就算做到了顶,成为了太医院院判,也只不过是个六品而已。
通常来说,要从一般的太医做到院判,最少也都需要二十多年的工夫,非常煎熬。
不仅太医的品阶很低俸禄有限,而且不同于其他外臣,太医只能做太医,也不可能去做其他的事情,做到头也没什么结果,几乎就没什么前途可言。
第三,名医们对于医道的追求,不屑做太医不同于如今很多药方宣传“购药满两百元,送鸡蛋十个”,以前古时候的药方,往往门前对联上写的都是“但愿世间无疾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古时候做医生之前,需要先学习圣贤之道,懂得一定儒家道理才可以。
关爱世人,医者父母心之类,是对于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而这也让很多的名医,对于追逐名利非常反感,根本不想入宫做什么太医。
在民间为医,拯救万千百姓,而入宫做太医,只能去救治皇家成员,而且还时不时卷入各种是非当中,根本不能完全醉心于研究医术,不能完成至高理想。
明朝嘉靖年间,太医许绅因为治病有功,被嘉靖帝封为太子太保,领吏部尚书头衔,这也算是古时候太医当中,做到最高地位的一个人。
但是对于许绅来说,自己实在是害怕极了,按照他自己的描述,为嘉靖帝治病期间,他担惊受怕夜不能寐,在治好皇帝后,直接病倒了。
可以说,古时候为皇帝、为皇家成员治病,需要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
如果是为民间的百姓治病,出了事情也是自己的罪过,但要是为皇帝治病出岔子,可能连累的是整个家族,甚至诛九族都是可能的。
所以说古时候去宫廷当中做太医实在是太过于危险,而且对于一个好医生来说,去宫廷做太医就是断送自己的理想,违背了做医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