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盗贼盗亦有道,为什么不抢进京赶考的考生?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古时候盗贼的盗窃原则,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中国古时候的人才选拔制度是政治制度里面的重要一环,它关系着一个帝国的国运延续,因而历代统治者都对其非常重视。

  在先秦时代一直是按照血缘关系来任命官员,这使得很多真才实干的人得不到一官半职。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为了统治者的需要,开始实施九品中正制,但这个新制度很快就被门阀们所利用,成为了按照"家庭背景"选拔人才,相比之前的举措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而到了隋唐时期建立并慢慢完善的科举制开始,底层认民才拥有了更广泛的上升空间,但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是太平的,为什么那些土匪山贼从来不抢这些进京赶考的举子呢?

  盗贼行业的职业操守

  我们今天常说的一种盗亦有道并不是一句空话,这是盗贼行业里面一些德行高尚之人的职业操守。要知道盗贼的职业操守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出身和由来。

  盗贼大多是乱世之人,太平盛世时,百姓都能够吃饱饭,很少有人愿意落草为寇。因此盗贼的出身,排除那些职业盗贼之外,大部分都是因为仅靠一般的耕种无法活命或者是惹上官司被逼无奈才上梁山的。

  朝廷的赋税太过严重,或者碰上天灾不断,而官员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救治,这样就会使得很多盗贼产生。但是这些盗贼本心却不是坏的,他们原来都是良家子弟,有的只不过是因为吃不饱饭而已,而在入山为寇之后,那里面也是一个严密的等级群体,只有按照规矩办事,才能运行长久。

  不抢读书人不仅是考虑到很多山贼过去自己家里也有读书子弟的原因,更重要的就是这样确保不招惹到未来的官僚势力。被抢了的读书人万一中举了,那一定会对实施抢劫之人进行报复,与其这样,不如硬性规定不能对读书人进行抢劫。

  古时候人民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

  山贼大多数都是老百姓出身,前文已经说过。在中国古时候的社会分层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将整个社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排除皇帝绝对的第一之外,作为士阶层的人就是最高贵了的,而农民和工人则是其次,商人则是最低下的,这是中国古时候农业社会环境决定的。

  但是隋唐以后因为科举制的出现可以让这个阶层出现变动。农民阶层之中的年轻人可以因为读书而参加科举选拔考试,层层选拔之后就有可能够中举,而中举之后就正式有了当官的资格。

  官有什么作用呢?在古时候社会,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官,最羡慕的也是官。而这些官员的产生除了少部分的开国功臣世袭之外,很大一部分是由这些读书人之中产生的。

  山贼大多数出自农民,他们骨子里就对读书人有一种羡慕,这种羡慕是建立在他们得不到的基础上面的,虽然他们做盗贼之后可能不愁吃喝,但是每天刀头舔血的日子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到最后?所以这些土匪对于读书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很多时候在乡下见到有功名的读书人就如同见官一样,"平时连正眼都不敢看",更别说抢夺读书人的钱财了。

  封建朝廷对于举子的保护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点在古时候社会也是正确的政策方向。从隋唐创立科举制以来,最大的目的就是网罗天下的人才为朝廷所用。所以皇帝会对这些读书人格外关照,以确保他们能够心向朝廷,毕竟宋朝时期两个秀才跑到西夏指导他们掠夺中原的教训太惨烈了。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不仅是天子下令要保护他们,就连地方政府也要落到实处。

  很多时候,各级官府为了确保这些读书人进京赶考的安全。也为了确保自己前途的光明,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这些读书人将来飞黄腾达之后会不会做自己的顶头上司,而他们又会不会记仇而算计自己。所以各级官府为了保护他们,都给他们发放了一张类似于赶考通行证的物件。

  有了这个通行证,进京赶考的学子就会一路上畅通无阻,在朝廷设置的关卡面前也能顺利通过,而进入城池之后也有免费的驿站提供他们休息,所以他们处于危险期的时候很少,也自然难以遇到山贼。

  但是除去人多密集的地方之外,还有很多山间小路,难免不会碰到一些山贼歹徒。

  众多的考生,不可能每个人都被保护起来,这样的成本太大,朝廷也承受不起,所以当时的朝廷只能发放一个奉旨进京的物件,山贼看见了一般都会自动识别并避让,如果读书人遭到迫害,那这个物件丢失的地方一定会遭到朝廷的调查,最后查出凶手,严惩不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