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大侠为什么出手如此阔绰 大侠给的金叶子又是什么东西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时候金叶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武侠小说是八九十年代人的共同回忆,金庸和古龙们创造了一个快意恩仇,潇洒恣意的豪侠世界让我们过瘾。可以说,很多人都被书中的大侠所吸引,他们往往豪放不羁,视金钱如粪土,一出手便是好几百两银子,或者是黄金。这样大方、潇洒的侠客自然被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所追捧、喜欢。
但是,大侠们如此阔绰的出手到底价值几何呢?这恐怕是一个萦绕在所有武侠小说迷眼中的疑问。
事实上,古时候的钱财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不同。在清代以前,市场上丝绸同样可以作为货币来购买商品。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影视剧中皇帝动辄赏赐王公大臣几百两黄金白银以后还会给他们一些丝绸作为恩赐。其实,白银大量流通是清朝才出现的现象。
那么,这样的古时候社会里面,大侠们出手便是白银甚至黄金,其价值恐怕远远要超过我们的想象。就拿金庸的小说《鸳鸯刀》为例,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太岳四侠被一个书生摆了一道,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书生事后非常高兴,将自己偷偷藏起来的金叶子赏给了书童。
书中所描绘的故事自然是虚构的,但是,出现的物品应该是有现实依据的。
金叶子的确是一种金子的铸造样式,只不过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它们的模样并不是个树叶,反倒是纸张的样子。这样的金叶子被打造成纸张的样子,非常易于收纳,故事中的书生就是将它们藏在旧书里面才躲过了巨窛的搜查。
1992年的时候,在温州市鹿城区人民路水仓组团基建工地出土一些金叶子。
金黄色,长方形,极薄,满布皱褶。正面朝背面沿边折叠。正面右半四角各有一处压印铭文"霸北街西",中央有一处铭文“韩四郎非常金”,左半右角有两处“霸北街西”印痕。背面无字,但有“霸北街西”和“韩四郎非常金”印痕。该件金叶子货币保存完整,极为难得。
事实上,这种“金叶子”在南宋时候流通很广,杭州的金铺大部分都会提供制作金叶子的业务。
行旅的客人经常会打造金叶子作为自己的出行的盘缠,毕竟,铜钱太过沉重,而银锭或者是金锭又过于显眼。金叶子则不同,只需要卷起来便可以藏在衣服里面,并且,因为它的样式就像是书本,所以,并不会引起过多的注意。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记载:
南宋京城临安李博士桥有“汪家金纸铺”;三是叶子金。“叶”同“页”,指书册中的一页。根据文献和出土实物看,北方金叶子形状可能为树叶状,南方多为书页状。
所以,像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携带大量金锭的事情其实并不会发生在真实的宋朝,那个时候,北方的商人们其实随身携带的大多数是金叶子。他们往往南下到商业发达的苏杭一带便会将银子重新兑换成铜钱使用。毕竟金叶子的面值太大,不容易流通,经常会发生无法找零的现象。
近代仅有民国钱币研究专家彭信威先生所著《中国货币史》中提及。该书在论及两宋金银钱时,引用元代佚名著《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宝货辨疑》说:“文献中还提到马蹄金、沙金、橄榄金、瓜子金、麸子金、胯子金、叶子金等。”并解释:“叶子金应当就是金叶子。”
清末小说《恨海》
的第七回:“伯和解开了腿带,取了一片金叶,给作人力钱。”从小说情节可见,金叶子在清末社会具有很高的使用率,是作为直接支付的货币流通的。
那么,金叶子的价值又是多少呢?它和铜钱之前的汇率又是怎么样的呢?南宋的老百姓日常真的会使用金子来交易吗?
南宋隆兴年间,一两黄金能换成三万五千文铜钱,而在当时普通的客栈吃三顿饭可能也不到一百钱。一张金叶子大概是四分之一两,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诸如郭靖之类的大侠掏出金子来,实在是一笔惊人的巨款。随手便掏金叶子的行为如果真的发生,那么,恐怕当时的大多数人不会认为这是一种富贵的表现,反而会认为“你”是个傻子!
毕竟大家都找不开这么大的钱,那你的金叶子自然也只能憋在手里花不出去。而中国人有讲究财不露白,拿着这么一大笔钱招摇过市,一定会被人鄙视。
黄金消费在宋朝恐怕也只有在樊楼那种顶级会所才会出现,普通的街边饭馆绝对是不可能有人用黄金付款的。而樊楼通常只有官宦人家才有可能出入消费,一般的大侠虽然在江湖上有身份有地位,但是,他们在达官贵人们的眼中也不过是些白身而已。
樊楼恐怕并不欢迎他们这些措大,所以,他们即使有金子,往往也是没有地方花。
事实上,宋朝养一名官兵一年所需的铜钱不过两百贯,而这些钱不光花在士兵的身上,武器装备也要计算在其中。士兵真正能拿到手的远远低于两百贯,而一两金子便相当于50贯钱,能够携带如此巨量财富招摇过市,一掏一大把的豪侠恐怕一定要有个好爸爸。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豪侠往往是不事生产的,他们平素都用来锻炼身体,磨练武功,所以,自然没有收入。他们的开销自然只能让家里面的人来承担,而想要随手挥霍金子的话,恐怕家里一定要有一片产业才行。
参考资料:
『《射雕英雄传》、《中国货币史》、《鸳鸯刀》、《梦粱录》卷十三《铺席》、《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宝货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