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出行有什么限制?为什么古时候人对于出行管控这么严格?

  古人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想去哪就去哪,他们的出行也会受到颇多限制。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当初谢安、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隐居,与友人饮酒作对,玩玩高雅的流觞曲水,生活好不逍遥自在,王羲之还顺便写了篇《兰亭集序》名流千古;明朝的徐霞客更是中国历史上“背包客”第一人,足迹踏遍21个省、市、自治区,寻访名川大山,写下“旅游指南”《徐霞客游记》。

image.png

  但你以为所有古时候人生活都能这么快乐,想去哪玩去哪玩?做梦,绝大部分古时候人终其一生都无法离开自己生活的这片区域,顶多去城郊放放风,再远的地方别想了。为何会这样?因为古时候出行的限制可太多了。

  虽然《西游记》是一本志怪小说,但由于其创作素材来自于《大唐西域记》,因此其中有些内容还是非常真实的,比如说唐僧每到一个国家就需要拿出来的通关文牒,那个其实就是他出行的凭证。

  历朝历代对于出行凭证的要求并不相同,比如有的时候是符节,有的时候是路引,但相同的是这个管控力度非常大。

  先秦时期出行需要有不同的符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返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无节者,有几则不达。”没有符节就别想进出城门。

image.png

  除此之外还有种叫“过所”的东西,其实也是一种凭证:“过所,过所至关津以示之。”这里的关指的是陆路上的关隘,古时候会在很多地方设置关隘,包括城镇的城门也有设置;而津指的就是水路上的关隘。之所以设置关津,就是为了确保往来人员的正常,以及及时传递一些信息。不论是关还是津,路过时都需要出示证明。

  路引这个词明清时用的比较多,《大明律》中有这么一句:“若军民出百里之外不给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渡关津论。”可以看出,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当官的,如果擅自行出百里路而没有路引,直接算犯罪。

  这个犯罪是怎么判处惩罚的?最低杖责八十,如果是跨国并且成功了,一旦发现直接处死,看来这古时候人对擅自乱跑是真的管控很严格。

image.png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古时候人对于出行管控这么严格?以及既然都只是在关津或者城市有检查,那么不去这些地方,一路只停靠村落不就行了?

  关于古时候对出行管控严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古时候生产力低下,人口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不论是劳作、从军、还是发展当地经济,都离开不开人,因此一般统治者都不愿意让民众到处乱跑。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古时候政局动荡,那些硝烟四起的时代就不说了,哪怕是和平年间,统治者也要担心其他臣子搞事,因此对出行凭证的控制,也是一种减少细作的方式。

image.png

  至于所谓的不走官路,不去城池,这在古时候根本就不可能。古时候跟现在可不一样,出了城外面就是原始森林,有老虎等猛兽出没真不是骗人的,如果不走官道性命都难以保障。

  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中国古时候非常讲究家族亲缘,这点越是农村体现地其实越明显。古时候村落很多都是同一个氏族共同生活,比如什么李家村、赵家村,乡里乡亲大多都能攀得上亲戚,一旦来了陌生人立刻就会被村民们发现,如果陌生人不交代清楚显得身份可疑的话,当地村长会直接将此事上报,还是会被发现。

  所以综上所述,古时候人要出行,要不就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然后老老实实拿了陆英,就可以到处乱逛了,比如说举例的那些名人们;要不就安心待在家乡,非要出门只能学习下徐霞客,真的就是专门往山里跑,这样才能避过路引凭证。但五千年华夏,又出过几个徐霞客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