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出国需不需要护照 春秋时期是不需要护照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人出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护照“系列之”符节“(其一)

  早在春秋时期,出入各国之间是不需要护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image.png

  秦·杜虎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上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土地很重要。因为当时世界上人很少,各国都有很多荒地,人们不会因为争夺土地(特指可以耕种的土地,非指疆域)而引起纷争。所以人们可以在各个国家之间畅行无阻,施展自己的抱负,才有了当时的“百家争鸣”。

image.png

  西周·玉鱼兵符

  到战国时期,伴随着人口剧增,这种情况就有了极大改变。受当时生产力限制,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可耕种的肥沃土地就越来越少,各国就开始相互警惕起来。人是很怪的,当杳无人烟的地方,突然看到一个人,会觉得很亲切。但是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人就会变得有点冷漠、防备,比如现在的大都市。但是,各国还是要正常交往啊,比如互通有无、政治往来什么的。古时候又没有照片、指纹识别,怎么办?于是,处于青铜时代的各国为了限制人们通行,就发明了“符节”。

image.png

  鄂君启节·左为车节、右为舟节

  符节均为青铜所铸。“符”是政治和军事的凭证信物,它可以用于身份证明,作为出入国境关卡,军营要塞的凭证,又可以作为传达命令道调遣兵服的兵将的信物。“节”是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与现在护照不同的是,“符节”只认“物”,不认“人”。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拿着“符节”的人均可行使这个“符节”的权限。

image.png

  根据”鄂君启节“铭文推测出来的水运示意图

  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铸造的鄂君启节,便是其中独特的代表,通过了解鄂君启节,便可知当时“符节”的作用。鄂君启节现存5枚,分为2枚舟节和3枚车节,均用青铜铸成长条的竹节形。根据其弧度,学者推断完整的舟节和车节应该是各5枚,可以拼合成圆筒状,即竹竿状。目前国家博物馆藏舟节1枚、车节1枚,安徽省博物馆藏舟节1枚、车节2枚。舟节为水路通行证,车节为陆路通行证。鄂君启节是楚怀王颁发给他儿子启的贸易免税证明,节上用“金银错”工艺镌刻铭文,注明贸易线路、免税城镇、具体的免税内容等等。因"启"是鄂"的鄂"地的封君,所以这个“节”,就别命名为“鄂君启节”。

  ”符节“便是最早的”护照“,只是和现在护照有所不同。毕竟。护照只是作为通行之用,符节可是可以调兵遣将的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