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表兄妹结婚比比皆是 他们的后代为什么很少出现智障儿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古时候近亲结婚,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娶己姑舅两姨姊妹者,杖八十,并离异。”
这是《清律》中的一段法例条文,意思是说不能近亲结婚。但是在历史上,表兄妹结婚的例子非常常见。最著名的要数汉武帝和表姐阿娇这一对了,为此还衍生出“金屋藏娇”的美谈。而其实近亲结婚所生的后代有缺陷的比例比平常人要高不少。
因此,在明清的时候也曾禁止过表兄妹结婚,但效果不太明显,所以这项禁令不了了之。而且,大家还发现了这样一个例子,那就表兄妹结婚的情况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却很少在他们后代中出现智障儿的存在。这背后的原因,仔细分析下来其实很简单。
古时候表哥娶表妹很常见,子女却很少有智障儿,背后原因竟是这样
最早的婚姻模式其实并不会限制表兄妹结婚,尤其是在原始阶段的时候,那会的先民通常没有近亲概念。当人们在经过不断的摸索,才逐渐的从群婚模式转移到族外婚,再转移到一夫一妻的模式。而这些婚姻模式的转变,也经过了人类的不带摸索和考核。
在西周时候,周公定礼中就已经明确划定了古人的亲属划分依据。那就是后来的五服制度,而民间的婚丧嫁娶和各种礼仪也都是在五服制度上演变而来。当然这个五服制度也抬生了男子的中心地位,降低了女子的社会地位,更加巩固了古时候的男权社会。
在五服制度里,以男子为纽带,男子的直系亲属要比一女子的亲属更加重要。比如说,父亲一族中,就像伯伯的地位要比姑姑的高,姑姑处于父族等级的底端。但是姑姑的地位又要比母亲一族的高,更要比舅舅地位要高,因此“姑舅”的说法由此得来。
而在母亲这一族中,舅舅的地位要比姨妈的地位高,也是奉行男尊女卑的原则而层层划分。这些制度在婚姻中就表示为同姓不婚,毕女性在封建礼仪上没有冠姓权。则与父亲同姓氏的伯伯家属之间都不可以通婚,而姑舅和姨妈的子女,与自己所冠的姓氏不同,因此可以通婚。也因此在古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姑舅婚姻。
其实,说白了无论是伯伯、还是姑姑亦或者是姨舅,他们子女身上的基因所延续的比例都是对等。而母亲由于是生育载体这一特殊生理构造,因此母系基因遗传的物质要比父系更加丰富一点。只是古时候本身就是父系社会,人们并不认可这些现实因素。在他们眼里,表兄妹由于姓氏不同,因此这种婚姻是可行的。
尤其是一些上层贵族之间,他们本着各种的利益关系,因此更加奉行亲上加亲的说法,以此来巩固自己家的势力范围。而汉武帝和表姐阿娇的婚姻也是基于一种宗族势力的巩固要求而形成的。
此外,古时候由于生产制度相当落后,而且也没有比较先进的节育措施。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怀一个就生一个,而生下来的小孩子要是真有近亲基因缺陷的话,在那个年代也通常活不长久,毕竟没人愿意养一个有缺陷的孩子,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制约。
于是这些缺陷的孩子不是生病早夭,就是被人提前处理。因此在古时候,别看人们往往生育子女的数量非常多,但是早夭的孩子数量也占很大的比例。而活下来的那些孩子,通常都是在物竞天择的激烈斗争中,活下来的比较健康的孩子。也因此,人们很难看看到那些表兄妹生下一些智障后代。
而且还有一个细节是像古时候一些豪门大户里,一个男子通常会有一妻多妾。而妾生下来的孩子也会将自己父亲的正妻称呼为“嫡母”。同样,他们会将嫡母的兄姐也称为舅舅和姨妈。即使这些庶子女与嫡母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由于严明的礼教制度,庶子女也必须这样称呼。
在《知否知否》里面,明兰本为父亲盛竑的小妾卫氏所生,但明兰依旧会称嫡母的姐姐为康姨妈。而明兰与康姨妈所生的子女也并没有一丝血缘关系,但按辈分上来讲,明兰却必须称他们为一声表兄或者表姐。
因此在古时候,表兄妹的这个含义范围也非常广泛。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真正的血缘关系。即使是他们两者结合,也百无禁忌。而他们生下的孩子也都基因正常,更不会有近亲基因缺陷。不过在现代社会,人们早已经知道了近亲结婚的危害,因此为了后代着想,还是避免表兄妹结婚才好。
参考资料:《清律》、《人类婚姻史》、《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