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五车书是什么概念?学富五车究竟有多厉害?
说到“学富五车”,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常常在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的时候,会说到“学富五车”这个成语,其实这个成语原本是出自《庄子》一书,书中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字面意思被很多人理解为这个人读过五车书,但其实不是,“学富五车”表达的意思是这个人要有五车书的著作才可以,而且五车书都是自己写的,那古时候的五车书是什么概念?“学富五车”到底有多厉害?
古时候书籍材料,木牍与竹简
古时候的书与我们现在的是不同的,今天我们读的纸质书,是在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之后才有的,虽然当时已经有了纸,但是纸质图书并未得到广泛普及,当然在“学富五车”的先秦时期,就更没有纸质书了,当时的书的材料称之为简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竹简。
首先说一下当时书的材料简牍,其实“简”和“牍”是两种不同的木片,简一般是又细又长的木片或竹片,牍相比简来说则是更为宽一些,两者的材料一般都是用竹片或是木片,而我们常说的竹简中的简,一般几乎都是用竹片,牍则是多用木片制成,也被称之为“木牍”。
竹简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久远的古时候,相比在青铜器上,或是龟甲、或是石头上刻字来说,在竹子与木片上刻字显得非常方便,后来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竹简的制作过程也不简单,首先得选好上等的青竹,然后将其裁成合适的大小尺寸,裁好以后再从火上烤。一方面能够减少竹简的重量,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干燥防止发霉,更利于保存,竹简的宽度通常在0.5到1厘米之间,具体的长度则有书写的内容而定,而字数少的像是信件之类的,用一块木牍就够,因此古时候也称信件为“尺牍”。
竹简重,字数多
“学富五车”时代的书就是竹简,重量相比纸质书来说完全不能相比。在《史记.滑稽列传》的记载中,东方朔曾经写信给汉武帝,自荐自己,当时用了3000多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将这些竹简送到宫殿当中,一片竹简能写大概30个字左右,3000片竹简也就是10万字左右,而10万字的书印成我们现在的32开,普通小字体的书也就100多页,哪怕是小学生也可以轻松将其拿起,这足可见当时竹简的重量。
那“学富五车”中的五车竹简是有多重呢?主要研究秦汉史的历史学者邢义田在2007年12月份发表的《汉代简牍的重量、体积和使用》一论文中,曾经考证过,东方朔上书时用的竹简重量大约能在12公斤多,按照此重量来计算的话,3000多片竹简能写大约10万字左右,重量则在12公斤左右,如果平均算下来的话就是每公斤的竹简上大概能有8000字左右,而古时候马车的载重通常能达到200公斤左右,五车竹简下来的话就是1000公斤,这么算下来“学富五车”大概有800万字。
学识渊博,名不虚传
800万字听起来是不多,但古时候的“学富五车”可不是读过五车书的意思,而是写过五车的书。而且最重要的,先秦时代人们都是用精简的文言文写书的,在写字方面是能省一个字就省一个字,字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也远远超过过了我们现在所用的白话文。而且古时候人读书,读的都是一些学术著作,以今天的眼光看,学术水平非常之高,难度极大,所以古人说的“学富五车”,是真的学识渊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