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结婚为什么喜欢在晚上进行 抢婚一说又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晚婚,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从古至今婚恋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虽然古时候社会对婚礼有诸多限制,但依然没有扑灭人们心中的熊熊爱火。“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中的爱情唯既唯美又执着;“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是忠贞不渝的真实写照。

  盛唐诗人李白虽天性洒脱,但在遇到爱情难题时,也不禁变得儿女情长:“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虽然相思之情很炽热,但爱情总会留下诸多遗憾,“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如果爱情是一杯醉人的美酒,那么敢爱敢恨的人就会醉生梦死;假若相思是一种闲愁,总会让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那么沉浸于相思中的人,就像一枝满含无尽哀愁的梅花,“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image.png

  笔者认为正因为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才会让人类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古时候人的爱情之所以充满无奈的叹息,主要是因为封建礼制的束缚。虽然含情男女可以拥有七情六欲,但在婚恋大事上必须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过于严苛的封建礼制迫害下,有多少痴男怨女不得不劳燕凤飞。《孔雀东南飞》中的凄美爱情,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泣泪控诉。笔者认为虽然封建婚制过于严苛,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古时候婚俗文化。毕竟作为习俗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有很多有趣的婚俗依然值得探究。

  古时候婚俗之别具一格的黄昏迎亲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这是一段流行于民国时期的证婚词,每一句都蕴含着对美好姻缘的祝福。

  据史料记载,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婚姻习俗。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形成,类似于商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到了西周之后《周礼》形成,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礼制规定。可以说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需要遵守《周礼》所规定的礼仪制度。

image.png

  “三书六礼”礼俗就源于西周,当时社会将其称作“婚姻六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种婚礼制度形成之后,不仅填补了古时候婚礼的空白,而且也为后世历代婚姻习俗,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重要影响。

  至此古时候婚姻礼俗正式形成,在众多婚俗中,有一个令现代人都非常费解的婚礼习俗。那就是为什么古时候人会在晚上结婚?而且直到现代社会的南方大部分地区,也依然延续了这个诞生了几千年的婚俗文化。

  一、晚上举行婚礼起源

  1.“昏礼”乃黄昏时行礼

  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有结婚的桥段,而且举行婚礼的时间基本都是晚上。这在绝大多数人的常识认知中,都是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而且还会产生一种错觉,难道古人都是晚上结婚吗?笔者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从西周时期开始,婚礼就在晚上举行。

  据《礼记》记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通过对这段史料的了解,可以发现古时候人的婚礼,一般都用“昏礼”代替,也就是说婚礼与“昏礼”同义。

  笔者认为从一个“昏”字,可以知道古人婚礼皆在黄昏时分举行。因为“昏”就是黄昏的意思,而“礼”则泛指礼仪、礼俗等,在黄昏举行的礼仪称之为“昏礼”。从这一点就可以证实古人婚礼,一般都会在太阳落山之后举行。

image.png

  2.《白虎通义》中的昏礼释义

  据《白虎通义》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很明确,古时候人所推崇的“昏礼”或婚礼,就是在“黄昏时行礼”。由于黄昏时属于昼夜交替之时,此时恰逢阴阳相合之刻,所以才会被视为最佳的结婚时间。

  《白虎通义》又称为《白虎通》,据《后汉书·班固传》记载:“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从这一点可以分析出,这部古籍是汉代天子,命班固撰写的一部儒家谈话录。而这部古籍对古人婚礼的阐述,其实也属于儒学观点。

  实际上古时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并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确立,到了汉朝时期才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将“三书六礼”发挥到极致。汉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婚礼,但多为皇亲国戚或贵族阶层,普通百姓婚礼虽谨遵婚礼习俗,但规模上却略显寒酸。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晚上举行婚礼才是华夏民族,源远流传几千年的传统婚礼习俗。如果从西周时期开始算起,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社会中生活在南方地区的老百姓,依然遵循着这一传统婚俗,晚上结婚依然非常流行。

image.png

  二.从昏至婚的演变

  1. 黄昏时分,阴阳交合

  晚上结婚又可以称为“夜婚”,由于古时候人的思想都比较迷信,在他们的思维意识中,在黄昏时分结婚符合阴阳相交自然法则。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女在黄昏时结婚,正暗合了阴阳交替之义。这样做不仅无违于天时,而且也寓意夫妻结秦晋之好。

  这一点其实从“昏”字中可见一斑,但随着时代变迁与朝代更迭,昏礼的“昏”逐渐演变为“婚”,从字形转变可以看出与女性息息相关。在黄昏时分将女子娶入家中,不仅可以为入洞房做好准备,而且也可以让夫妻二人早一点休息。

  古人在黄昏结婚,接近洞房花烛夜的时间。尤其是在古时候社会由于睡觉较早,再加上举行婚礼时有很多习俗,尤其是婚礼当天男人要向宾客敬酒,这就会耗费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在黄昏时分举行婚礼仪式,其实可以让二位新人,在忙完之后尽早入洞房。

  2.“上午接亲,晚上拜堂”

  其实,在古时候社会由于交通极为不便,所以人们都会起大早去接亲。但由于山路崎岖交通工具落后,一般都会在黄昏时分才能到家。由于在结婚之前已经选好黄道吉日,如果耽误了好日子对夫妻不利。所以古人才会在接亲之后直接成亲。

image.png

  当然,在民间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说法,那就是“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男女双方在黄昏拜堂成亲,或者说在举行婚礼之后,嫁入男家的女人就改变了个人姓氏。这种说法只存在于极少数地方,大多数情况下按照古人的说法,黄昏结婚有利于夫妻未来生活。

  三、晚上结婚源于“抢婚”

  1.“抢婚”习俗起源

  “抢婚”顾名思义就是抢夺其他人的新娘,或者说古时候男人强抢女子与自己结婚。如果追溯抢婚习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据说在当时社会中男性只要选中哪个女性,根本不会通过语言去沟通,而是直接用木棒打晕扛回山洞。

image.png

  有人也认为这其实就是入“洞房”的起源,因为原始人都穴居于山洞。他们将抢回来的女子直接带入自己的山洞,随着历史演变这种习俗,逐渐被人们称为入“洞房”。如果大胆的猜测一下,这可能也是西周婚俗的起源。

  在古时候社会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也就是说女性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她们就像一件物品可以随意抢夺或买卖。甚至还会成为不同部落之间,发生争斗的掠夺对象。在这种历史背景的影响之下,抢婚逐渐诞生并成为一种习俗。

  关于抢婚习俗在《周易·屯》中,曾这样记载: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这个话讲的是一群骑马的贼寇,抢了一位年轻女子的经历,这位女子因为被抢婚而哭闹不止。

image.png

  2.夜晚“抢婚”渊源

  (1)夜晚抢婚与晚上结婚的关系

  抢婚之所以会发生在夜晚,其实与很多因素都有关联。首先抢婚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而且大多数抢婚的人都非寇即盗。所以他们在做见不得人的事情时,一般都会在月黑风高之时才会动手。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夜晚抢女人,得手的机会相对比较高。

  当然,关于抢婚习俗的另一种说法,就是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关系。由于游牧民族相对来说比较野蛮,他们将女人当做财产相互抢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母系氏族,逐渐向父亲试图转变的突出标志。或者说这是原始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争夺主导权的导火索。

image.png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

  在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地位较高,男性都会以“嫁”的方式,被女性“娶”回自己的山洞中。但由于男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核心技术和主导权。所以为了能够摆脱女性统治,才会以抢婚的方式争取主动权。

  实际上古时候社会中的抢婚习俗,也是古人晚上结婚的一个主要因素。据说在清朝时期有很多马匪,他们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烧杀抢掠,如果碰到有人娶妻也会抢走新娘。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反复上演,人们才会选择在晚上结婚。

  (3)古人“夜婚”众说纷纭

  目前,关于古人晚上结婚的说法,完全可以用众说纷纭来形容。由于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晚上结婚的千年历史,可以其实不同观点的文化学者,都会固执己见并否定其他说法。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说法或原因,其实对晚上结婚习俗影响都不大。

  这主要是因为“夜婚”习俗,直到现代社会中依然经久不衰。可以说大部分南方地区,依然保留了晚上结婚的习俗。这就足以证明这种婚姻习俗,不仅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且也得到了古往今来的一致认可。

image.png

  结 语

  结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可以说从古至今对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习俗文化源于流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晚上结婚,并不是所有过人的集体行为。但可以肯定的是南方地区,依然有人在传承这种习俗。

  在大多数北方人的思想中,都认为晚上结婚多为二婚。而在白天12点之前举行婚礼,才是幸福婚姻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结婚,其实都不影响夫妻关系,而且也没有违背相关的婚姻礼俗,只要二位新人没有意见,其他的事情都不会理会。

  【参考文献】

  陈颖《古时候人结婚的那些事》

  刘绍义《古人的结婚证——婚书》

  《古人都会选择在什么时候结婚?》

  张玥《古人结婚拜父母为何叫“拜高堂”》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