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主食都吃什么 每个时代主食都各不相同

  还不知道:古人的主食都吃什么的网友们,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吃什么,一日三餐吃什么越来越讲究了,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人的主食。

  先秦以前每天就吃两顿早上九点的朝食和下午四点的补食,那时食物虽然天然但提取工艺粗糙。主粮有稻、黍(shǔ,黄米)、稷(ji,小米)、麦、菽(shū,豆类),俗称五谷。

  稷是中国人第一种驯化成功的重要作物,其野生种即为中国地区广泛分布的狗尾草。后来中国人造了一个词——国家社稷,社是指土地之母,稷就是指谷物之神。土地和粮食,就是一个国家的全部含意。有些史书里认为粟和黍是同一种。其实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粟的种子带有一层硬壳,脱壳之后称作小米,而黍的种子煮熟后有粘性,在今天通常称为黄米。

  菽,也就是豆子,古时候重要粮食的作物之一。战国时代,大豆开始取代黍,成为粮食的代名词之一。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直到明清时期大量外域作物的引进,豆类不在作为主食而成为佳肴。

  在小麦刚出现的时候,由于加工手段的限制,人们吃不上馒头、面条。我国面条起源于汉代,东汉时期已经有了麦粉面条的雏形,当时所有的面食皆称为「饼」,因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汤饼呈片状,后来逐渐演变成条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基本形成如今的样子。相传馒头是蜀相诸葛亮平定南蛮时,过江受冤魂之阻,遂向河神祭祀保佑,不忍用人头而发明了蛮头替代。

  随着汉代以后石磨的推广,小麦的种植面积日渐扩大,进而推广到南方地区。中唐以后,粟麦轮作推广,小麦逐渐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其标志为,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小麦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到了宋代,虽然主粮仍为粟、麦、稻,
但北方小麦生产消费已远超小米。

  我国是稻子的原产国,万年前先民由狩猎发展为刀耕火种,现在的大部分稻子都是有野山稻子培育而来的。唐代以前北方一直是经济政治中心,黄河流域也是当时最富裕的,北方人口占据了十之七八,直到唐中后期战乱致使人口大量南迁,人口膨胀战乱军需,南方大规模种植水稻应运而生。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更多是基于经济和政治因数考虑。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官方漕运粮食每年约600万石。小米虽然好吃、耐旱,但产量较低,亩产不过百十来斤。水稻亩产则高得多(三四百斤),加之南方气候水土可多熟种植,可以供养的人口就多得多。

  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作物中除瓜果、蔬菜外还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重要粮食作物。由于它们高产、耐瘠、耐寒,一些边远苦寒山区和边际土地得以开发利用,扩展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和时间配置,
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17世纪初,江南水患,五谷不收,饥民流离。 徐光启从福建引番薯在上海、江苏推广,起到了很好的救荒作用。
准确的说番薯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的。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

  古时候主食的变化告诉我们,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天、地、人缺一不可。 正如中国古时候农圣贾思勰所言:“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成功多。
任情反道, 则劳而无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