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行是如何避免自己迷路的?
现代生活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出行都变得很方便,就算一个人去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开启导航就能知道附近有什么,要去的地方在哪,那在古时候的时候没有导航那些官员前去上任为什么没有出现过迷路的?
古时候虽然科技不发达,但是制度是非常完备的。正"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这里的"亭"指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亭子。这个亭在秦朝就有了,每隔十里设置一个,主要负责接待来往的官员、抓捕盗贼、处理民间纠纷等基层工作。每个亭的最高负责人就是亭长,当年汉高祖刘邦还没有起义的时候,就曾经做过秦朝的亭长。因此,在上任的途中都能随时休憩和辨认路途。
中国从秦朝开始,开始以首都为中心修建通向全国的驰道网络,开始统一全国的道路以及车辆大小及形制的规范,简单来说就是全国的路一样宽,全国的车一样大小,这样使得中央可以建设一套完整的道路体系。
这使得幅员辽阔的帝国有了一套交通便捷的“高速公路”系统,这套古时候的高速公路通向全国的各个角落,所以任何一个官员只要按照路牌指示,沿着整洁宽敞的道路行走即可,而很难出现迷路的情况。
国家会统一修建“官道”。古时候的道路没有现在这么多,也没有这么复杂,会主要休几条大的官道,南北方向或者东西方向,人们很容易识别。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
古时候也会有一些简单的地图,不过那个时候的地方不是用来导航的,而是用来标识占用及掠夺的,表示我占有的地方究竟有多大。上面也会有一些简单的道路,所以,远行的人可以参考这个。
等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朝格外重视驿站管理,注重迅速传递信息。驿站的官马昼夜可以不间断的奔跑500里以上,使得官方的交通更加的便利。并且唐朝时期会在沿路设置土堆以计算里程,名为堠,即今天里程碑的雏形。有了这样的设置使得官员可以大致把握自己距离下一个亭或者是驿的距离,而且作为一种标志能够确保官员自己能够了解是否已经偏离了大道。
驿站不单单是一种官员的路标,也是为官员出行提供服务的机构。官员在驿站可以居住和饮食的,在此驿站具有了汽车旅店的功能,官员也在此可以获得和换乘交通工具,而如果没有为官员按规定提供交通工具的,驿站管理人员按照唐代的法律需要被处以杖100的刑罚。
唐代将在驿站换乘交通工具作为一种硬性的制度规定,在没有紧急情况的时候驿马每日限行180里,传马每日限行120里,如果没有换马,将被处以杖80的刑罚,以保证马匹的状态良好。
作为管理驿站的小吏,不仅需要维护道路,提供服务,还需要维护道路治安,保证道路安全。等到了明清两代对于交通管理,运输在中央与地方更设有专门的机构与官职,明代在中央设立兵部车驾轻吏司,在府州县设立驿丞,对于各级亭、驿进行管理。使得全国的高速公路得到了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既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也有负责实际操作的办事员小吏,整体上处于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水路交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方式,官员上任也开始需要走水路,使得官员的上任方式多样化,从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到各种江河。同时陆路的道路建设水平由于技术的进步不断的上升,从客观上使得陆路交通更加便捷,从整体上由于水路交通的发展使得官员的移动速度更快了。
而且中国古时候各级官僚可以合法地拥有自己的仪从,也就是随从。明朝官僚,哪怕是最低级的七至九品官,也可以拥有两名仪从。因此其上任之路上往往并不是形单影只的,而是有数人随从,而这些随从平日里负责服侍官员,其中就包括了问路,因此官员可以保证自己不会长期处于迷路状态。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时候系统而又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及制度规定,中国古时候出行方式的多样化与官员所拥有的特权,导致了官员出行尤其是上任是非常便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