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从来不结冰?宫里的水缸有什么不一样?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从来不结冰?宫里的水缸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故宫作为我国一个非常具有历史和地标意义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前往参观,而在故宫中又放置着很多的大水缸,其实在古时候的宫殿里,放置水缸的作用,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救火,因为宫殿的结构都是木质,如果起火的话很容易一起烧起来,所以放水缸就是为了方便救火,但是为什么故宫里面那么多的水缸,却从来都没有结过冰呢?
故宫之内总共有300余口容量巨大的金属缸。这些水缸的用途很简单,那便就是平时存满水,用来保证北京紫禁城内的木质结构建筑群走火时及时可以取水救火。那么既然里面是用来盛放普通的水,为何这些水缸能够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季、在位置较为靠北的首都北京能够不结冰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
为了保证北京故宫内的这些水缸在房屋失火时能够及时的发挥灭火的功能,势必不能允许这些水缸里的水在冬天结冰。而想要在寒冷的冬季,使水缸里的水不结冰的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它的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上。而想要使得北京紫禁城内的水缸的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上,首先势必要给其加热,再加上一些保温措施防止其热量流失,双管齐下便可以收到效果。
正如今天的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冬季会采取供暖措施来维持室内的温度,使得室内依然能够保持温暖舒适,来保障人们度过严寒的冬天,亦或者广大的农村会在冬天采取烧炭生火取暖的方式一样,北京故宫的这些水缸在冬季来临之时也会给它生火取暖、设置隔热层来保障其内的水温不低于零度。进而保障北京紫禁城的这些水缸在冬季依然能够不结冰。
首先,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北京紫禁城内的这些水缸并非直接坐落在地面上,而是坐落在一圈低矮的圈墙之上。而这个圈墙并非是闭合的,而是在其中一边留了一个豁口。这样在每年冬季到来之后,便由宫中的太监负责在水缸下面生火加热,来保证水缸里的水温度升高。同时冬天还会在水缸的缸壁上裹上一层隔热层。类似于今天冬天给城市景观树木根部绑上一层草垫子一样。同时冬天还会给水缸加上盖子。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生火加热后缸内的水因水温流失而结冰。
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太监们守护着这些水缸,因此北京紫禁城内的水缸从来没有结过冰。这样也保证了在北方干燥的冬天,如此庞大的北京紫禁城木质结构建筑群的安全,及时的制止和扑灭了失火,极大的降低了火灾对北京紫禁城建筑群的影响和破坏。
因此一直到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尽管早已拥有了更为现代化的消防设施,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依然保留了这些曾经守护过北京紫禁城的水缸,这些曾经就是北京紫禁城的守护神,供来来往往的游人参观,同时感受中国古时候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古时候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故宫一共有308口大缸,为何如此之多?
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后,于1406年开始修建紫禁城,即现在的故宫,故宫的主体都是砖木结构,这意味着这个举世闻名的建筑是极其容易着火的,据记载,紫禁城在建成后不久,就遭到雷击起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烧成废墟,之后再次重建。
但是这次重建之后,宫中增设了308口大缸,其主要目的就是贮水,防止紫禁城再次起火,因为皇宫内虽然有井水,但是受制于距离以及时间上等因素,最后还是将水预先倒入缸内,这样才能及时救火。
据说太和殿两侧的4口鎏金铜缸每个能装3吨水,被称为“四大金刚”,以上也就是这些铜铁缸的来历,但是为何会有人提出缸内的水600年不结冰?因为这个增设这些缸时古人的做法有关。
故宫的冬天时极其寒冷的,这些缸内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然而到第二天清晨,水是肯定会结冰的,只是故宫有专门负责管理的人,他们会在缸的底部燃烧柴火,以此升温,这样缸内的水自然就不会结冰。
有人说在缸的底部烧火,不是每个缸都坐落在地面的吗?
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通过故宫的导游牌标注来看,这个牌子里面写的清清楚楚,故宫的缸600多年不曾结冰的原因。
首先这写缸的底部是坐落在圆形的石阶上,圆形石阶有一侧有空,可以放炭,气温低时,太监或者宫女在缸底部烧炭,加温之后,水一直处于常温状态,自然不会结冰,古人在增设缸的时候就已经想到冬季结冰的问题,确实让人敬佩。
其次故宫中有人负责,每年在冬季来临,大概是十月至第二年的二月份,这段时间会在缸外套上棉套,并加上盖子,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结冰,所以并非缸内的水不会结冰,而是认为因素导致缸内的水不结冰。
时至今日,宫中安设的308口大缸,其中鎏金铜缸18口,也叫太平缸,有铜制和铁制,铁制缸为明朝铸造,鎏金铜缸为清朝铸造,分别放置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的两侧。《奏销档》记载,鎏金铜缸每口约重1696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