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榜眼探花换做现在是什么学历 中探花为何比状元还高兴

  还不知道: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现在啥学历?为何中探花比状元还兴奋的读者,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科举考试了。而在隋朝之前,朝廷官员的选拔可谓五花八门,秦朝时是世官制,也就是官员的世袭制,只要一人当官,家族代代都能当官。到了汉朝,人才选拔变成了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区人才推荐给中央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也一直沿用到三国时期,后来曹魏的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其实是两汉时期察举制的一个延续和发展。

  这些上古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不公平。世官制就不用说了,察举制有很大的主观性在里面,从中可以暗箱操作的地方太多。这些不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严重阻碍了民间有真才实学的才子的晋升通道。长远来看,对政治体系的危害也很大。

image.png

  直到隋文帝上台后,九品中正制被彻底废除,科举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一直的清朝覆灭,封建王朝结束,其仍然是和封建制度最为契合的人才选拔制度。

  正式科举里最低门槛的考生叫秀才,只有通过了童试的童生才有资格称之为秀才,这个童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考,五六十岁的童生大有人在。而通过童试后,就拥有正式参加科举的资格了。

image.png

  正式的科举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正儿八经的科举并不是年年都有,乡试是3年一次,考中者叫做举人,当年《儒林外史》里描绘的范进中举,考的正是这个考试。

  这个考试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四、五名则叫经魁,第六名称之为亚魁。值得一提当时,号称江南四大才子的唐伯虎唐寅,当年也仅只是个解元。不过,从秀才晋升成举人后,便意味着可以做官了,但也仅只能做做学官,知县这种小官。

  接下来是会试,会试算是一个过渡性的考试,基本上来参加会试的,都是奔着殿试去的。而只要通过科举做个普通官员改变贫苦命运的,基本都在乡试这一关止步了。毕竟越往后实在是太难考了,很难有安于现状的考生能坚持到会试。

  而考中会试的全部都叫做贡生,顾名思义,就是进贡到朝廷里参加殿试的考生,但第一名例外,叫会元,其实和其他贡生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古人喜欢第一区别称呼,讨个彩头而已。

image.png

  这些贡生接下来面对的直接就是皇帝了,考场在皇宫大殿,主考官是当今圣上。当天考完当天宣布结果,由皇帝钦点第一、第二、第三,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他的人则叫做进士。

  和乡试的周期一样,状元、榜眼和探花也是3年一个轮回,倘若能考上,除了自己这一辈子,子孙后代也都要享福了。所有生活必须品朝廷都会包办,还会在京城分配一套府宅。光是福利这一点,现代博士是远远比不上的。因此不难推测,现代博士的难度要比古代的状元小多了。

  而状元钦点后,立刻就会被安排到翰林院上班,官职为从六品,榜眼和探花亦是如此,官衔小一些,为从七品。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一般能中探花的,才华可能较状元差一点,但外貌绝对是所有考生里的佼佼者,其也真正称得上文貌双全。而古代也是个看脸的社会,探花意味着是皇帝钦点的帅哥,在官运上甚至比状元还要好。因此,考生中了探花甚至比中状元还高兴。

image.png

  这个翰林院也只是一个过渡机构,主要是方便皇帝考察他们的真才实学,倘若才学货真价实,一般待不了几个月就要上各地区走马上任,像是当年晚清时期的李鸿章,中进士后,先是在翰林院当了会庶吉士,后来直接被调往南方,担任两广总督。

  而一般在地方磨砺个几年甚至十几年后,这些人才又会往中央回调,出任朝中重要的大官,譬如宰相之流。类比到今天,这些状元、榜眼和探花,类似于现代的中央办公厅预备成员,先是在中央学习,让后下调至各地方出任省部级干部或是厅部级干部,之后择能力强者再调回中央。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步骤。

  好了,这就是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的地位。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