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票不就是一张纸吗 古人为何不去造假

  对古代的银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的银票为什么没人造假?这6点原因,风险大成本高不合算.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的粗制滥造到后来的精心打磨,货币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上,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秦一统六国之后,废除了旧式货币,将半两钱作为法定的货币,半两钱是一种方孔的钱,秦的这一做法,彻底改变了货币的形态。北宋时期,“交子”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货币流通的形式,“交子”也就是古代的银票,很多人很纳闷,为什么古代银票就是一张纸,却没有人造假呢?

image.png

  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本无眉州,有雅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交子产生的背景

  交子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北宋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来满足商人们所需要的量,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铜钱已经供应不上,而且铜钱等旧式货币容易造成磨损,于是人们便想出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种问题,就是“交子”。交子在当时并不是由官府最先发明,最早流行于商人中间,由于铸钱太重、携带不安全等缺陷,于是商人们成立了“交子铺户”,专门为携带重金的商人们保管钱财,这样可以有效减小风险,商人可以自行发行。

  这个时期的交子还没有作为货币在市面上流通,而是作为存取款的票据。

  二、古代银票的意义

  古代银票的发展是古代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一种必然产物,因为有了古代银票,方便了商人们之间的来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古代银票“交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发行最早的纸币,也是全世界发行最早的纸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image.png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增1员;掌典10人,贴书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铸匠2人,杂役12人,廪给各有差。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

  ——费著《楮币谱》

  三、古代银票没人造假原因

  1、朝廷控制印刷材料

  古代印刷材料并不是普通的人就能造出来的,朝廷一统制作印刷材料,只有官府的人才能够有购买纸张的资质,而且纸张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普通人很难买到这样的纸,即使能够买到这样的纸,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image.png

  2、银票在市面是不流通的

  刚开始出来的银票使用者并不是所有的百姓,只是一些商家为了方便生意上的来往,普通百姓用不上。在进行交换银票的时候,需要有一些值钱的东西作为抵押,才可以获得相应的银票,而一些陌生的商家需要到钱庄确认,因此银票在使用时,很容易就能查出上家的人。

  3、严刑酷法,打击假币

  古代伪造假币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只要被逮到就是死,因为经济是一个朝代能否繁荣的标志,若经济紊乱,市场秩序就会混乱不堪,最严重的是会牵扯到军事。在古代的每张银票上都写有“伪造者处死”字样,这是一种很威严的震慑,这种字样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4、更新周期短

  古代银票不像现在的纸币,很多年才会出新的版本的纸币,古代为了防止心怀叵测之人造假,朝廷对银票的管控强度特别大,将银票的发行周期定的特别短,隔三差五就会有新的银票出来,造假之人无法在短时间内造出新的纸币。

  5、银票图案复杂难懂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图案设计技术,但是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强的。银票上不仅仅只有一些很简单的图,而是在图的上面盖上相关机构的专用章,位置都有特别规定,除此之外,加用了很多的套印,让造假之人无处下手。银票的图案也是非常独特的,没有一定技术的人压根没法临摹。要说哪个朝代的防伪技术做得最好,就不得不提一下晋商的微雕章了,微雕章上刻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字,而是几百个字的诗词,这样的雕刻技术,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很难雕出。

image.png

  6、验钞机构的逐渐壮大

  以前并没有现代的验钞机鉴别银票的真伪,但是古代的人专门成立一个验银票的机构,可以人工检测银票的真假,有些专业验钞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银票的真假,验钞机构的出现,为整个朝廷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阻止了假银票的出现,也给了造假之人重重的一击,同时也减少了商人们之间存在的矛盾,对稳固商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古代银票带来的启示

  古代的科学技术值得后世去学习,在没有高科技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去制造银票,“交子”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为商人们提供了便利,而且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古人依靠自己的思维积极创造,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参考文献:

  《楮币谱》

  《续通典·食货》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食货志》

  《成都城坊古迹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