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存在 皇帝和大臣是如何交流的
还不了解:古代交流的读者,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没有普通话,皇帝和大臣交流说什么话,有一种话大家都在说?
古代没有推行普通话,朝臣都来自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那么在朝堂之上,当皇帝和大臣们交流的时候,他们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呢?他们互相能听懂对方的话吗?
这个问题在古代,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和现代社会相比,一方面,咱们现代人有普通话。当我们用方言交流,如果听不懂的时候,只要说普通话,哪怕你的普通话不标准,大家就都了解什么意思了。乃至于在国际上也是一样的。虽然各国人都说自己的语言,但是如果用国际通用的英语进行交流,互相之间也都是能够听懂了。所以,现代人交流是比较容易的。另一方面,现代人由于信息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所以流动得很频繁。哪怕是一些方言,如果我们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各地的方言,我们大致也能够听懂。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还能够说一些。
但是,古代的信息不畅通,交通不发达,平常大家交流的机会很少。对各地的方言,很多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再加上那时候又没有执行普通话,所以交流起来,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虽然古代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其实我们是不用担心的。在朝堂之上,朝臣和皇帝之间,是完全有办法交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说古代没有规定某一种话是普通话,但实际上,大家会把一种约定俗成的话作为“普通话”,大家都自觉地说这样的话。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所在的眉山市,虽然只有两区四县,是一个比较小的地方。但我们这里的方言,其实是非常多的,有成都话、洪雅话、眉山话、峨眉话、夹江话等等。这些方言的反差,也是特别大的。之所以特别大,是因为我们这里的方言分成两大系统:一是有入声字的系统,二是没有入声字的系统。这两大类人说话,区别非常大,有时候互相都听不懂。比如有入声字系统的人,听没有入声字系统的人说“四”和“十”,几乎都是一样的。
不过后来发现,其实很多领导在正式场合讲话的时候,不管这位领导来自于哪一个地方,不管他说的是什么样的方言,他们都会非常自觉地说两种话:一种话就是成都话,另一种就是说大领导说的方言。
成都话是没有入声字系统的方言。有入声字系统的方言,尽管改为没有入声字系统的方言很难,但是讲话的时候,往往都会努力去靠。
为什么都说成都话呢?主要是成都是咱们这里的省会城市。而且眉山还有一个人口大县仁寿,仁寿基本上说的都是成都话。所以在正式场合,领导们在发言的时候,大都会说这样的话。
还有一种是说大领导说的方言。大领导如果说成都话,其它领导们大都说的是成都话。如果大领导说的是普通话,那么其他领导也跟着说普通话。总之,都是要保持和大领导高度的一致性。
从这里,其实我们已经了解,古代的那些官员们说的,究竟是一种什么话了。他们肯定只会说两种话:一种就是京城当地人说的话,比如京城在长安,就说长安话,经常在开封,就说开封话。二是说皇帝说的那种话,如果皇帝是从东北来的,皇帝说东北话,大家也就跟着说东北话。
在一个朝代刚刚兴起的时候,也许皇帝说的话,和京城里老百姓说的话,是不一样的。比如皇帝是从外地打进来的,他肯定带着浓浓的外地口音。但是,在经过了一代、两代的发展,最多不超过三代,那时候皇帝说的话,就和京城当地流行的话一致了。因为这些从皇宫里长大的皇子们,他们和当地的交流接触比较多,慢慢地他们也就习惯了京城的生活,学会了京城的话。如此一来,京城的话,就成了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了。
包括咱们现在所实行的普通话,其实也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而我们之所以以北京话为基础,也是因为北京是咱们国家的首都。显然,古代的做法和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