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手握重兵又山高皇帝远的 古人为何很少叛乱
对古代将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手握重兵戍守边疆的将军,山高皇帝远,为什么少有叛乱的?
古代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将军统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兵马,常年在外征战,或者戍守边疆多年。
按理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山高皇帝远,可以叛离朝廷;或者挥兵京城,推翻皇帝,自己登基称帝。
这样貌似可以,其实则不然。这不是在电脑上玩军事策略游戏,纸上谈兵,过不了一关可以复盘重玩。
在古代,如果选择了叛乱,风险大、成本高,可以说是万劫不复。而且成功率低。
其一,要背负道义罪名,赌上家族性命。
在古代,臣子的基本义务是忠于君主,效忠皇权。
叛乱,也即谋反,是指策划或阴谋推翻“今上”皇权统治的犯罪。古代称为“谋危宗庙”或“谋危社稷”。
在古代,这是违反天常、人理,罪大恶极的行为。俗称的“十恶不赦”中,第一条就是“谋反”。
古代对于谋反的刑罚也是最严厉的。即使到了社会开明的唐代,《唐律疏议》中对于谋反罪的刑罚记载为: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子妻妾亦同。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男夫年八十及笃疾、妇人年六十及废疾者并免;余条妇人应缘坐者,准此。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
也即,对谋反者处以斩刑,家族成员包括祖孙、直系和旁系亲属都会受到牵连,重则绞刑,轻则流放、没收家产。
镇守边疆的将士,妻儿老小一般都在老家。如果叛乱,家属往往就成了人质。
所以,往往叛乱是蓄谋已久,自认为条件成熟时才敢举事;或者被一时情势所逼,孤注一掷,抛却家族安危,铤而走险。
否则,一般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落个千古罪名。
而且即使起兵叛乱,也要师出有名,而且尽量不能把矛头针对皇帝,否则就是无道之师,被天下诛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而古代往往用“勤王”、“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以获得道义舆论的支持。
另外,因为叛乱的罪名重大,因而很多尚在暗中谋划中,就被知情人无意泄密或者举报,参与者被迫自杀或者治罪。
所以,历史上叛将层出不穷,但是绝大部分结局凄惨。
其二,将军的兵力即筹码有限。
古代将军虽然拥有重兵,但是往往只有用兵权力,缺乏调兵权力。
因为古代有兵符制度。兵符是调动军队的凭证,古代往往称为“虎符”。
它平时掌握在皇帝手中,需要用兵时,颁发给将军。
军队只认兵符不认人,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
而且皇帝往往会同时派宦官之类的做监军,监督将军用兵的过程。
手握重兵,而且远在边疆,必然是皇帝的一块心病,很容易会引起猜忌,卸磨杀驴。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几乎每个朝代成立初期,首先被收拾甚至诛杀的就是那些统领军队的将军。
这也就是韩信总结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所以,用兵结束,将军必须在第一时间交还兵符,以表无拥兵自重之忠心,排除猜疑。
这也使得历史上很多耿直的军中大佬被猜忌、传言所害。例如岳飞。
有的则被逼不得不反,反倒落个叛臣的罪名。例如英布、吴三桂等人。
所以将军要想调兵叛乱的机会很少,因为皇帝早就有防范心理和措施。
其三,叛乱的最终目的很难达到。
举兵叛乱,如果只是占地割据,就永远是反贼、逆臣,除非推翻皇帝。
这也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
但是从边疆打到皇帝所在的国都,路途遥远,还会一路遇到朝廷军队的围剿。
这个过程中变数很大。要么被剿灭,要么叛军内讧、哗变,首领被部下杀了而归顺朝廷。
历史上的绝大部分叛军都是这个下场,昙花一现,最终被平息,倏忽湮没。
所以,戍边的将军叛乱起事的风险大、成本高、成功率很低,还得搭上个人及家族的身价性命,实不可取。
如果安心戍边,保家卫国,后面自会有荣华富贵,光耀门庭,荫庇子孙后代。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古代很多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的军事统领,一生至死,即使被皇帝猜疑,流言四起,也不会起兵叛乱,甘愿做个臣子顺民。
例如蒙恬、年羹尧、曾国藩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