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去世后几个月后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尸体腐烂吗
还不了解:古代皇帝死后的读者,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何古代皇帝去世后,灵柩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不怕腐烂吗?
皇帝停棺
中国人一向讲究入土为安,因此生前不管是地位多崇高的人,在他死后也免不了变成一滩黄土的命运。但是古代的皇帝下葬却和普通人有着很大的差别,普通人去世后按照我国的传一统般会停尸7日,以确保死者并没有处于假死状态,从而出现埋葬活人的情况。
但是皇帝去世,灵柩却会停放几个月再下葬,这就让很多人相当好奇。毕竟要检查一个人是否是假死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这停几个月尸体恐怕早已臭不可闻。那么古代的皇帝去世,灵柩为什么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难道不怕腐烂吗?
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礼制的问题。中国从周王朝开始就特别讲究礼制,而皇帝作为九五之尊,他的去世往往会波及到全国,动员全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时候皇帝的一场葬礼会花费上百万两白银。
满清皇帝下葬礼制
当然,中国历经了数千年,有过24个朝代,各个朝代的皇帝葬礼在时间的演化下也出现了不同。我们就以距离我们最近的清代举例。在清代时期,皇帝去世时还不能直接装进棺材,要等到黄道吉日,皇帝的尸身才能入棺。如果等不到合适的日子,皇帝的尸身躺在床上一个多月都有可能。
在皇帝的尸身入殓之后,就需要进行一种名为“演杠”的活动。这一风俗的主要内容是:一群专门去抬棺的人找一块重量和皇帝棺材相等的大木,然后这群人抬着这根大木不断重复从皇帝停棺的地方走进陵寝的过程。
这一习俗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这群人反复的练习为皇帝抬棺,保证皇帝的棺材从停棺到陵寝这一段路万无一失。而且为了保证这些人的业务能力够强,他们在练习的时候大木上会摆一个碗,碗里会装满水。他们要一直练到抬大木时这碗水不会洒出来才算合格。
在演杠的过程中,皇帝的葬礼上还会发生三件事。一件是法事,毕竟在那个科学还没有传播的时代,古人对于死亡是相当重视的,所以各种法事必不可少。第二件事就是吊唁活动。作为曾经的九五之尊,他的去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所以各路大臣、皇亲国戚以及国内的重要人物会在他去世后来看他最后一眼。
最后一件事就是修御道了。所谓的御道,指的是皇帝停棺之处到陵寝的这一段路。修御道的目的也很单纯,第一是为了显示庄重,让人们有一种皇帝死了后走的路都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感觉。
第二就是为那些抬棺人习惯工步骤。毕竟这些抬棺人“演杠”演了这么久,要是到了正式抬棺的时候出现什么路太滑、路面有坑的意外情况,然后让一个或几个抬棺人摔了一跤,导致皇帝的棺材被掉在地上,甚至是皇帝的尸身掉了出来,那罪过可就大了。
在正式出灵那天,会有64个引幡人先从宫门出宫,为皇帝打幡引魂。紧随其后的就是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一般来说仪仗队的人数会超过1600人,这些人会拿着兵器、招魂幡以及各种纸人。在有些时候,这些纸人还会以绸缎制作,奢华非常。
在仪仗队之后就是抬棺队,一般来说抬棺队一组是整整128个抬棺人,而整个抬棺队会有好几组人。这128个抬棺人要遵循着演杠时练出来的经验,穿着白色的孝服为皇帝抬棺,在抬棺过程中严禁棺材落地和晃动。为皇帝抬棺的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多,除了显示庄重外,还有皇帝的棺木非常重的原因。
皇帝的棺木必须用金丝楠木制作,在清代时期主要用云南一带的金丝楠木。在有了原料后还得经过多番加工,保证棺木不会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腐烂。而且我国古代有棺椁的说法,不同的阶级棺椁数量也不同。天子遵循的是五棺二椁,也就是说皇帝的棺材有五层,外面还要套两层椁。
这使得皇帝的棺材非常重,一般都会达到数吨。而且棺椁的间隔中还会填充以金银器物为主的陪葬品,这更是增加了棺材的重量。
在抬棺队之后就是保护队伍的大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等人。此外还会跟着大量做法事的人员,让皇帝在进入陵寝后得到安息。因为满清时期是各种教都信一点,所以这些做法事的人员包含了尼姑、和尚、道士、藏传佛教的喇嘛以及东北萨满等等。
因为皇帝葬礼的随行人员太多,这些人的队伍往往会蔓延十几公里,看上去浩浩荡荡、颇为庄重。
当然,现实中的皇帝葬礼过程步骤比这复杂、详细很多,我们这里只是做一个大概的概述。而如此庞大的葬礼规模,只是短短几天是完全无法准备出来的。因此皇帝的棺材才会一停就是好几个月。
而在这几个月中,整个王朝都会被动员起来,以确保皇帝葬礼万无一失。因为皇帝葬礼会调用相当多的资源,所以有时候一场葬礼就能掏空国库。
皇帝陵寝
除了准备葬礼外,有些皇帝还会倒霉的遇到陵寝没有修缮完成就去世了的情况。皇帝的坟墓和我们普通人的坟墓不一样,普通人一般修一个几平方米的坟墓就算大操大办了,有些底层人民往往拿个草系把尸体一裹,找个坑卖掉立个碑就算一个坟墓。
但皇帝的陵寝讲究生前住的什么样,死后还住什么样。这一制度从周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满清结束。因此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秦始皇,他生前修阿房宫住,又修秦始皇陵供自己死后居住成为了很多人谴责他的理由。但问题是但凡是大一统王朝,皇帝去世时陵寝基本都是按照这个规格来的。而满清皇室,他们生前可是住在故宫里的。
当然,满清皇帝陵寝不可能再造一个供死人住的故宫出来,因此满清皇帝陵寝只是复原几座皇帝生前爱住的宫殿。但饶是如此皇帝的陵寝依旧非常奢华,能从上面看出很多故宫的影子。
如此巨大的陵寝规模往往要花费数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来修建。像康熙皇帝的陵寝修建了5年已经算是比较快的了,慈禧太后的葬礼也是按照皇帝规格进行的,她的陵寝原先修过一次,不过后来又重修了一次,重修那次整整修了13年,差点没赶上她去世。
一般来讲,皇帝一旦登基继位就得着手准备修建自己的陵寝,要是皇帝死了再修陵寝,皇帝就得停棺数年甚至是数十年。此外古代人的寿命都很短,就算是皇帝都不比普通人长多少。因此谁也没法保证皇帝能在位置上坐多久,要是皇帝继位后过了几十年再修建陵寝,在陵寝修建的过程中皇帝突然死了,那场面就很尴尬了。
不过也有一些皇帝将生前事看的比身后事要重要,就比如说明宣宗朱瞻基,他为了支持郑和下西洋,曾经中断过自己的陵寝修建进程。此外康熙皇帝继位时满清的国力也比较衰弱,再加上要应对国内的各路军事威胁。所以康熙也将修建陵寝的钱拿去办了生前事,一直等到康熙继位15年后他的陵寝才开始修建。
所以一旦皇帝在陵寝修建的过程中去世,那么他的棺材无疑要停放很久。在去世多年后不下葬都有可能。
特殊原因导致皇帝久不下葬
皇帝去世后几个月才下葬的原因除了以上这些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遇到皇位争端,在皇帝去世后要是太子离京城比较远,那么在太子赶回京城继位的过程中,其它的皇子就有可能跳出来引发事端。因此有些时候皇帝死了会秘不发丧,一直等到太子回来才开始皇帝的葬礼。
类似这种情况最知名的一次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在去世时正好在自己第五次巡游天下的过程中。当时秦始皇死在了邢台,距离首都咸阳非常远。因此赵高、李斯等人便秘不发丧,还用大量的海鲜掩盖秦始皇尸体腐烂的臭味。一直到这群人赶回咸阳,扶持胡亥上位后才对外宣布了秦始皇的死讯,秦始皇的葬礼这时候才开始。
古代防腐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停尸这么长时间根本不怕腐烂。我们先前说过,古人有棺椁的说法,天子的葬礼规格则是五棺二椁。这种里三层外三层的封闭,尸体烂在里面外面根本就闻不到。反正尸体在下葬后也总是要腐烂的,所以人们自然不担心皇帝尸体腐烂的原因。
当然,皇帝在入棺前还是会进行一定的防腐处理。在皇帝刚刚去世时,会有专人用一些带有香味的植物泡出来的水对皇帝的尸体进行清洗。在清洗完成后,会用某种特殊的酒类对皇帝的尸身进行擦拭。这种酒类不能喝,而是专门酿造出来擦拭尸体的。当然,各朝各代习俗不同,有些朝代会用另外的防腐技术。
但不管防腐技术怎么变,有一种防腐技术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时间,这种技术就是玉石防腐。中国古人认为玉石是能防腐的,所以有钱人在下葬后都会在死者身体上安放玉石。一般来说女性是玉质的手镯,男性是心口放一块玉片。至于皇亲国戚,他们用的玉石就比一般有钱人规格高多了。
像慈禧下葬除了各种玉质手镯外,嘴里还含了一颗玉质的夜明珠。此外我国历史上还出土过多件金缕玉衣,这是一种汉代的玉质陪葬品,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玉衣”。它用玉片串联起来,将死者严严实实包裹在其中,以达到尸体防腐的目的。中国出土的最知名的金缕玉衣当属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保存非常完好,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不过不管是酒类防腐还是玉石防腐,其效果都非常有限,不然秦始皇就不会在自己的陵寝中放那么多水银了。小编怀疑正是防腐效果不佳的原因,我国天子下葬才有五棺二椁的规格,不然尸体一停几个月任其腐烂在那,那场面绝对不是正常人能接受的了的。
总而言之,皇帝死后停尸几个月的主要原因是葬礼礼制的原因。皇帝葬礼太过于盛大所以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就算没有遇到陵寝没修好的问题,因为要准备葬礼,所以这几个月是无论如何都要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