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更都是在深夜打更 古人就不怕吵醒老百姓吗
还不知道:古代打更的读者,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为何要深夜打更,不怕吵醒老百姓吗?
大家都知道古代有打更人,他们夜间敲梆定点报时。可是晚上百姓都睡着了,报时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不是多此一举,因为不打更后果很严重!那么打更人真正的作用是什么呢?
打更人传承延续两千余年,某些远离人烟的山间古镇,依旧保留着夜晚打更的传统。更夫两两成组,一人提锣一人持梆,在熟悉的街巷中穿梭喊唱:“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嘶哑却低昂的声音,回响在寂静安宁的古镇,打落更打二更……直至五更临近,更夫鸣锣敲梆响起最后一通,晨曦才逐渐驱散夜色,迎来古镇的温暖霞光,一夜又美好平安地度过。
打更人自先秦便有,只是此时名称甚为有趣,被唤作“鸡人”。叶钞《释文》解释为宫中管更漏之人,他们原是供奉鸡牲的礼官,后因熟悉鸡鸣规律,能够据此判断时间,职责便向报时转变。
李商隐《马嵬》便有,“无复鸡人报晓筹。”彼时鸡人专属宫廷所有,直至元明时期,民间逐渐出现巡夜报时者,鸡人由此变为打更人。
戌时明月初悬,街巷行人稀疏,打更人则开始巡夜报时,每个时辰打一更,直至寅时结束,也就是晚上七点到凌晨三点。一共五更每次报时连打三趟,每一更的节奏快慢皆有规律,城中居民可依据更声判断时辰。
可能有人要问了,大晚上的睡都睡了,何必要打更人报时间?其实他们还有更重要的职责,没有打更人后果很严重!
没有钟表的古代,看时间是个麻烦事。白天可以观日晷计时,晚上只能看滴漏和燃香,这两种工具看时间极为繁琐,居民自然依赖更夫报时。
古人习惯早起早睡,京官上早朝,凌晨三点便要在宫门前等候,待五点天色微明宫门打开,官员趋步而入。为了更好的报时,唐宋时期建造了鼓楼,小的城镇自然没有这等建筑,只有打更人的锣梆。
京都之外虽无早朝,但民间的僧侣、学子,均要起床上早课,小贩、商铺也需开门做生意。若无更夫提醒报时,容易错过美好的清晨,所以打更人最后一通梆子声,会伴随着“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的喊唱。
于是悠扬钟声、朗朗书声,还有街道喧闹的叫卖声,便接替更声飘散在人间,开启美好的一天。除却报时之外,打更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防范火灾。
古代房屋皆是木制建筑,且鳞次栉比十分密集,晚上若是走水而无人发现,往往会烧毁数条街道。房屋毁坏倒是其次,睡梦中的居民被大火吞噬,才是令人悲痛的事。
宋朝便发生了十几次大火灾,最严重的一起临安火灾,有五万多所房屋被烧毁,百姓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重镇大城尚有完备的消防措施,而偏远小城无此防范,房屋又是更为易燃的茅草竹木。哪怕只是一点小火,在寂静无声的夜晚,也容易造成家毁人亡的大灾。
所以打更人有巡查火灾的职责,这对古代来说十分重要!除了报时、放火之外,打更人还有着其他重要作用。另外可能有朋友要问,怎么才能成为打更人,谁给他们发工资呢?
除了报时和巡查火灾,打更人还负责夜间防盗。古代受限于制度和科技,治安远不如现在,像时迁这样的梁上君子,每个州县都有很多,乡镇亦有偷鸡摸狗之辈。
打更人虽非士兵官差,对于小偷小摸却有震慑作用,若是发现了偷盗之事,也能及时预警。我们看来扰人睡眠的更声,或许落在古人耳中会令其心安,至少在黑暗的夜晚,有人默默守护着他们。
宫廷的打更人待遇较好,至少是吃皇粮的。诸如汉代的鸡鸣卫;宋朝有钟鼓院衙门。民间的打更人无甚地位,基本都是无人赡养的老者,或者是有轻微残疾的人。
官府怜其老弱无依,便让他们担任夜晚打更,聊以维持生计。打更人的作息与大众颠倒,而且要彻夜守着滴漏报时,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却负着天大的责任!想和保安大爷般偷懒睡觉,那是万万不行的。
清朝有位打更人擅离职守,结果当夜发生了大火灾。官府问责之时,地位低下的打更人背了大锅,被处以死刑,所以一般人都不愿当更夫。
随着钟表传入中国,加之消防治安逐渐加强,延续两千多年的打更人,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各位若有机会寻访山间古镇,可能还会听到那嘶哑低昂,夹在在月色虫鸣之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