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的奏折都是怎样的呢?有什么讲究?

  通常,古代的大臣和皇帝们想要了解全国各地的事情,只能够通过奏折来交流,而全国的土地那么大,所以奏折的数量也非常多。远在汉朝的时候,皇帝要处理的奏折就已经需要人抬着才能搬得动了。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奏折的数量更是越来越多,皇帝批阅起来也越来越劳累。

  在清朝,由于没有宰相把关,所以大臣们的奏折是直接上书给皇帝的,内容杂七杂八,各式各样的都有。

image.png

  康熙时期,闽浙总督上奏折说:皇上,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您。康熙的回复也很简单:知道了,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然而,这位总督并没有听皇帝的,过了一个月,闽浙总督又说: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这一次,康熙的回复加了几句话。

  康熙皇帝说:知道了,以前没见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这俩对话看似简单,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位总督是东北的,初次来到沿海福建,故而对芒果很惊奇,才反复献给皇上。

image.png

  雍正时期,在生产美女的杭州,隶属于内务府的
杭州织造上奏折请安:皇上,您好吗?雍正皇帝回复的很干脆,他说:我很好。这个杭州织造收到后,隔了不久又请安:皇上,您好吗?雍正皇帝也没啥好说的,仍旧是:“我很好”。

  这样反反复复了十四次之后,雍正皇帝终于回了条新的内容:“我很好,最近还胖了些。”原文是:朕躬甚安好,还胖了些。

  由此看来,奏折里面也不一定都是啥军机大事,像芒果之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会说很多次。所以,封建王朝的末期皇帝都很累,因为奏折是在是太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