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是如何与袁绍成为对头的?他是怎样发迹的呢?

  袁绍、公孙瓒之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众位豪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中袁绍和公孙瓒就是最先登上舞台的两位。尽管是同台表演,但是二人是前世无冤,近世无仇,而且二人的根据地也没有重合之处,为何二人最后水火不容,兵戈先见呢,这话要从头说起。

  公孙瓒,字伯珪,出生在幽州辽西郡令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有着让当时大部分人羡慕的贵族身份,这对他以后的工作和事业都有极大的帮助,只是还有一些遗憾,那就是他是家里的庶子,在那个嫡长子继承制的社会里,想世袭祖宗的官爵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连“孝廉”和“茂才”都难以被举荐,公孙瓒就是这样不幸的一位。但是公孙瓒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他坚信一个事实,那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久他的机会来了。

  他凭借俊朗的帅哥形象,加上声音洪亮嗓门大的优点,很快得到了当地一把手太守大人的赏识。太守大人不但让他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而且公费派遣他到卢植门下深造进修。于此同时,后来成为一方诸侯的刘备也拜在卢植的门下,公孙瓒和刘备在卢植的门下做了两年的同学。这一步也是公孙瓒发迹的起点。

image.png

  只是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当年的太守大人—公孙瓒的岳父,已经换成了今天的太守刘大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新人换旧人。要想获得新任刘太守的青眼,公孙瓒需要从头再来。

  公孙瓒的确是金子,他又发光了,而且这一次更加光彩夺目。

  不久,刘太守犯事了,作为犯罪嫌疑人被逮捕进京,听候中央政府处置。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原来的同事再不能与犯罪嫌疑人有任何接触。

  但公孙瓒为了刘太守(这时候已经是犯罪嫌疑人),拿出业余的演技,装扮成赶囚车的马夫,一路照顾犯罪嫌疑人刘某的饮食起居,端茶倒水,嘘寒问暖,不辞劳苦,千里迢迢从辽西一路长途跋涉到了京城洛阳。

  一个犯人,你说这么做犯得着吗?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做的。甚至有人认定公孙瓒这么做也就是一场行为艺术。

  不过即便是行为艺术,这哥们也真舍得下本钱,太让人感动了。

  更让人感动的还在后边。

  到了洛阳之后,犯罪嫌疑人刘某的罪名弄清楚了,政府对他的处罚是流放到日南郡。

image.png

  日南郡在什么地方?顾名思义,就是在太阳南边,确切点说是在今天的越南中部,那可是相当的远。最可怕的是越南那个地方,在东汉时代根本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峰人踪灭的蛮荒之地。被流放到日南郡的人,不论你原来从事什么职业,身世有多么显赫,往往意味着有一个相同的结果—有去无回。

  如果这是一场行为艺术,那公孙瓒的表演也该结束了。流放的是犯人刘某,公孙瓒大可不必陪着去送死,而完全可以回老家去继续当公务员,前途还是一片光明。把刘大人一路悉心照顾到了洛阳,不管往日有多少往深情厚谊、峥嵘岁月,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回去吧,兄弟你已经送得比较远了。

  这次,公孙瓒的确出了洛阳城向北方走去。出人意料的是,他在不远处的北芒山停了下来。

  然后,感动世人的一幕出现了—公孙瓒拿出祭奠祖先的祭祀用品,摆在北芒山上,向着家乡辽西的方向,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双手捧起酒杯说道:“做儿子需要尽孝,做臣子需要尽忠,因此我应该跟随刘太守到日南去。此去凶多吉少,在此向祖宗辞别。”(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于此)

  公孙瓒说完向着遥远的家乡猛磕了几个响头,慷慨悲泣,转身而去,大有当年荆轲先生易水别太子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

  不要说犯人刘某,所有见到这一幕的人都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认定公孙瓒是举世无双的忠臣孝子(忠孝可是那个时代的普世价值)。

  随后,公孙瓒跟随犯人刘某踏上了前往日南的不归之路。

  但公孙瓒终究还是回来了,不只是他,犯人刘某也回来了。回来的原因不是日南的可怕只是个遥远的传说,而是在路上发生了意外—犯人刘某得到政府赦免,不用流放到日南去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