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王与玄奘结为兄弟,后来他结局怎么样?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玄奘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四大名著《西游记》以大胆浪漫而奇特的描写,记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到达西天拜佛求取真经的故事,小说中唐僧的原型确有其人,他就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
由于我国的佛教是从汉朝年间开始从天竺至西域在逐渐传入中原的,因此,在唐玄奘的西行之路上,愈往西走,佛学文化愈深,其中,当唐玄奘行至西域的高昌古国(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时,还发生了一段动人的友情故事。
那是在唐朝初年,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法师到达高昌王国时,受到了从国王到百姓的盛大欢迎。因为,这个时期的高昌王国从上至下都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
在这样的背景下,玄奘法师作为一位学识渊博、誉满京城的佛学大师,自然会得到这个王国的尊敬,并且,玄奘法师在高昌倾尽所学,宣讲佛法,连续讲经三个月,深得民众的爱戴。
此时的高昌国王是麴(qū)文泰,他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当麴文泰看到玄奘佛学深厚,谈吐文雅,便产生了将玄奘法师长留于高昌的想法。
麴文泰先是用高昌国的美女对玄奘法师进行诱惑,结果美女反而被玄奘的至诚和修为所感化,从此一心皈依佛教。
麴文泰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拜玄奘为高昌国师,而玄奘一心想到天竺取得真经,自然婉言谢绝。
麴文泰坚持不让玄奘离开高昌国,而玄奘西天取经之心坚如磐石,最后竟以绝食相抗争。
玄奘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最终打动了麴文泰,他只得送玄奘上路西行,两人和好如初,并结为兄弟。二人挥泪而别时,麴文泰不仅赠予玄奘大量财物,还给前方沿途各国写信,请他们沿途提供方便。玄奘也答应当西天取经回来之时,一定再到高昌驻留一个月,再讲经说法。
麴文泰的盛情,也让玄奘感动不已,他曾写信给麴文泰说:“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
此后,玄奘法师经19年行五万余里路,历130多个国家,在天竺学有所成后,携带佛经520夹、657部,回到了大唐王朝的国都长安,开始在慈恩寺讲经说法并翻译梵文佛教经典,终成一代高僧。
玄奘从天竺学成归来,本可不走沙漠,直接从海道返回唐朝,但玄奘为了信守同麴文泰的约定,仍取道北路东归,即仍由高昌东行回国,以完成和麴文泰再会之约。
遗憾的是,当玄奘法师走到于阗时,得知麴文泰已经故去多年,而且,高昌国也已经归顺大唐王朝,于是,玄奘直接从于阗直回长安。
这短短的十几年发生了什么事呢?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如果说当初高昌国王麴文泰一心想羁留玄奘法师是一个错误举措的话,但在经过玄奘法师仁慈宽大的佛心下,最终演绎成了一场喜剧而结尾,那么,麴文泰另一个更为错误的行动,则直接导致了他和高昌王国的灭亡。
因为,他这次得罪的不是以慈悲为怀的高僧,得罪的而是贵为“天可汗”的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初年,高昌国一度与唐朝的关系很密切,后来,高昌国王麴文泰又与西突厥勾结在了一起,甚至还与西突厥联合进攻唐朝的边城伊吾。唐太宗写信责备他,他也置之不理。
隋朝之前,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的往来都是经由大碛路直接到敦煌,隋朝末年,由于动乱,大碛路因无人管理而封闭,于是西域到中原全部改道高昌,高昌国趁机做中介之机,大获其利。
贞观六年(632年),西域焉耆王龙突骑向唐朝请求重开大碛路,唐太宗同意其请求。麴文泰因失去了课税西域商人的大量收入,大为恼火,他再度勾结西突厥,并攻下焉耆的几座城池,掠夺了大量财富和人口。
焉耆王向唐太宗哭诉,唐太宗派人责问麴文泰:“你这是干什么?是不是想和唐朝打仗?”
麴文泰却认为,自己有坚固的城池,道路阻隔,交通困难的唐王朝也奈何不了自己,因此他回答唐太宗说:“鹰飞于天,雉伏于篙,猫游于堂,鼠叫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
麴文泰的意思是:虽然你们是猛鹰,在天上飞,但我们是野鸡,躲在草丛之中,虽然你们是猫,在厅堂上走来走去,但我们是小鼠,躲在洞中啾啾的叫,我们大家各过各的日子,为什么一定要强迫我们遵守你们的规矩呢?”
麴文泰言语中已经完全是不臣之意,作为刚刚消灭北突厥,威震周边各部的大唐“天可汗”,李世民怎能容忍一个“夜郎自大”的高昌小国的嚣张气焰呢?
贞观十三年(639年)冬,唐太宗派兵部尚书侯君集统兵数万,西征高昌。
麴文泰听到消息后,还满不在乎地说:唐朝离我7000里,中间要走2000里沙漠,无水无草,冬天寒风如刀,夏天热风似火,等唐军走过来时,他们粮食也吃尽了,饿的肯定站不起来了,到那时,我们只管拿绳子捆俘虏好了,愁什么呢!
次年,当唐朝西征大军精神抖擞地兵临高昌城下时,情况完全出乎麴文泰的意料,唐军以抛石车和冲撞车猛攻,昔日狂妄的麴文泰竟然被吓死了!
麴文泰的儿子麴智盛只好投降,唐太宗又力排众议,高瞻远瞩地将高昌国改为西州,不久又设立安西都护府,府址就设在了高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