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吴起义的结果是怎样的?盖吴起义有什么历史影响?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盖吴起义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445年(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在长安以北的地方,十多万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北魏的统治,直到拓跋焘御驾亲征,才被血腥镇压下去。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卢水胡人盖吴,年仅二十九岁。
卢水胡是居住在卢水、湟水一带(今青海西宁西)的一支少数民族。东汉及三国时期,卢水胡分布极为广泛。东晋末年和北魏初年,在凉州的北凉就是卢水胡沮渠氏创建的。北凉被北魏所灭后,卢水胡的部族和沮渠氏的家族不断起来反抗。
盖吴起义前,北魏民间流传着“灭魏者吴”的谣言。445年九月,盖吴率领卢水胡部族在杏城(今陕西洛川西南)举起义旗,附近各郡的各族人民包括一部分汉人纷纷响应。
北魏初年,在边境要塞地区设立了一些军事据点,护卫平城并镇压和管理少数民族,这些据点称为“镇”。当时长安镇的副将拓跋纥听说盖吴起义,以为不过是一些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他率领镇兵前去讨伐,幻想马到成功,一举平定盖吴而向平城报功。竟不料他的队伍被打得七零八落,还赔上了自己的一条命。
盖吴首战告捷,喜讯传遍了渭水南北,起义群众歌舞欢庆,声势烜〔xuǎn〕赫。北魏的官吏和富户们胆战心惊,纷纷逃到渭水以南的山区,靠近长安,以求得到北魏政权的保护。长安镇向平城告急,拓跋焘火速命令高平(今甘肃固原)敕勒族的骑兵赶到长安,又下诏给将军叔孙拔,集中并州、秦州、雍州的兵马,屯兵渭水以北,准备一举扑灭盖吴。
河东郡汾阳(今山西万荣南)人薛永宗,同姓有三千余家,是当地的一支强族。盖吴起义的前一年,他们已在河东揭竿而起。这支队伍攻入北魏大牧场,夺取了官马数千匹,人人骑上高头大马,风驰电掣般地来往奔跑,铁蹄声远达数里之外,真是八面威风!北魏秦州刺史周观率军去征讨,碰得头破血流,大败而归。周观自己中了流矢,卧床不起。薛永宗的义军攻占了好几个县,杀死北魏官吏,烧了官衙,接着又打到闻喜(今属山西)。闻喜县令和其他官员吓得六神无主,闻喜大族裴骏带领家中几百人来援救。薛永宗不愿大族相互残杀,自行撤走。盖吴起义后,薛永宗派人前去表示归顺之意,接受了盖吴的指挥。
盖吴的部将白广平率领一部分义军向西发展,与新平、安定起义的一些少数民族酋长挂上了钩。他们进攻城(今陕西陇县西南),杀死了守城的魏将。盖吴的另一支队伍在临晋(今陕西大荔)以东和魏军大战,双方战死及溺毙于黄河里的共约三万人。
盖吴的另一支队伍打向长安。叔孙拔的三州兵马同他们在渭水之北血战了几天几夜,魏军吹嘘砍了三万多义军的头颅。
起义军虽然损失不小,却愈战愈强。十一月里,拓跋焘派出三路人马共六万人,分别镇压盖吴、薛永宗和白广平。魏军气势汹汹,连续攻打了两个月,没有什么战绩。盖吴声称自己是天台王,分封百官,要跟拓跋焘唱对台戏。
拓跋焘非常震怒,破口大骂将领们太不中用。第二年正月他亲自出马,随军设立行台,百官从征,崔浩担任都督行台中外诸军事。大军到了蒲坂,箭伤未愈的周观听说拓跋焘御驾亲征,吓得一骨碌滚下病床,飞马迎接。不料箭创崩裂,血流不止而死。拓跋焘恨周观打了败仗,在他死后还撤了他金城公的爵位。
隔了一天,魏军浩浩荡荡逼近薛永宗的驻地,天色将晚时层层包围了义军。薛永宗想乘魏军立足未稳,先打他一个下马威。拓跋焘见已是薄暮时刻,不想交锋,便问崔浩道:“初来乍到,还是明天再厮杀吧!”崔浩说:“薛永宗不知道陛下亲自到来,以为还是那些酒囊饭袋来吵吵嚷嚷呢!眼下北风怒号,可以大助军威。我们若全力进攻,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收拾他们。如果现在不立即进攻,薛永宗看到御驾亲征的盛大兵势,吓得今天夜里就会溜走。”拓跋焘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下令全军出击。薛永宗寡不敌众,一败涂地,自己血战而死。其余男女老少眼看败局已定,又无法逃脱,他们誓死不做俘虏不投降,纷纷跳入汾水的急流中壮烈牺牲。拓跋焘还不罢休,下令屠杀拥护起义的百姓。然后全军渡过黄河,向长安进军。
拓跋焘出师前,盖吴深感要和北魏较量下去,单靠起义群众是不够的,他派了专使赵绾到建康给刘宋王朝上表,大意说:“长安洛阳失陷已多年了,虎豹豺狼横行纵毒,百姓多么痛苦!我一举义旗万众响应,但若不是大宋屹立江南,众望有所归向,胜利是难以获得的。现在祈求陛下派出一旅之众来河、洛,鼎力相助,并望多赐兵器,使我们得以痛击魏寇,直至倾毁它的巢窟。即便我们后退,也可以为宋宣威,守卫旧京,恢复洛阳和凤鸣鸾的气象。”
拓跋焘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盖吴闻讯,暂避锋芒,撤到长安以北约九十里的地方。拓跋焘对崔浩说:“渭水以北空空荡荡,没有粮草。兵马吃什么?我想渡过渭水,西至长安再说。”崔浩答道:“听讲盖吴驻扎之地离这儿只有六十里路,大军日内便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垮盖吴一天时间就足够了。如果我们先去长安,盖吴的队伍便会趁机散入北面的山谷里,那么我们就不容易扫荡干净了。”拓跋焘没有听从,指挥人马南渡渭水。盖吴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占领了北方很多险山峻岭,严加防守。十多天后魏军才陆续来到渭北,与盖吴起义军对垒。
拓跋焘以为盖吴也会像薛永宗那样一触即溃,不料交锋后却是棋逢敌手。两军几乎无日不战,双方死伤都很大,伏尸遍野,惨不忍睹。盖吴又派使者飞奔建康,要求宋文帝出兵救援。
这时刘宋正处于范晔、孔熙先案发后,宋文帝无意北上,不愿派一兵一卒相助,只是封了盖吴一大堆空头官衔:都督关陇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北地郡公等等。另派人送去郡太守和诸将的官印一百二十一枚,让盖吴自己封官授印。同时诏令雍州、梁州的宋军北屯边境,摆摆样子而已。起义军仅得到刘宋支援的弓矢武器,妇女们还接受了镮钏〔huán
chuān〕首饰之类的慰劳。
宋文帝企图引诱他们逃奔宋境,允承来者可以免除租役七年。盖吴义军受到鼓舞,但他们并不愿真正投奔刘宋,何况北魏的大军包围进攻逐日增强,不让他们撤走。原先各地响应盖吴的起义队伍,从长安附近直到散关(今陕西宝鸡南)一带都被魏军逐个消灭。魏军进攻渭北的山岭,步步进逼,最后盖吴的大营被攻破,盖吴自己丢下坐骑落荒而逃。
盖吴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他继续招收旧部属,鼓动山间的居民,两个月后在杏城重新点燃起义的火焰,并且自称秦地王,分封官爵,一如既往。拓跋焘无可奈何,命令永昌王拓跋仁、高凉王拓跋那督促人马前去征讨。此外,又召集三个州的四万兵卒,驻扎在长安南边的山谷里,防止义军向南逃窜到刘宋王朝去。
盖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魏军周旋角逐了四个月,最终经不起魏军再三打击,大败溃散。
盖吴之死,在史书上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他的不少家属及两个叔叔被新任长安镇大将陆俟抓住,将领们打算送他们去报功。陆俟说:“盖吴人地熟悉,神出鬼没流窜各地,如果让他活着,日后必定死灰复燃,难以收拾。我们以十万之众去搜捕,犹如大海捞针一般,只有他的至亲和心腹才知道其藏身之处。我决定扣押其家属作为人质,而让他的两个叔叔去追杀他,将功赎罪。”将领们担心放走两个叔叔一去不复返,陆俟拍拍胸脯说:“倘若加罪,由我承当,决不连累诸君。”盖吴的两个叔叔在威逼利诱下,竟昧着良心答允了,过了一段时间果然带着盖吴的首级回来报功。
第二种说法是盖吴残部中的屠各族叛变,盖吴亲自去征讨,中了流矢而死。
魏军进攻盖吴驻地长安时,偶然发现一个佛寺暗藏兵器。拓跋焘认为和尚与义军暗下勾结,从而又导致了一场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