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如果顺利继位在加上蒙恬辅佐 秦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对扶苏和秦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扶苏继位,有蒙恬辅佐,秦朝还会不会灭亡?

  众所周知,秦王朝是亡于秦二世胡亥,主要原因是胡亥昏庸无知,赵高掌握实权,实行苛政所致。而公子扶苏素闻贤明,又是秦始皇病逝前认可的继承人,如果扶苏继位,再加上蒙恬的辅佐,秦朝还不会灭亡呢?

image.png

  可能有人认为扶苏太过软弱,即便就是做了皇帝,也改变不了秦朝灭亡的命运。软弱的说法大概是因为扶苏看见赐死诏书后并没有任何抵抗,便立即自杀了,而扶苏手中有北方三十万边疆大军,是有能力反抗的。但扶苏选择自杀并不是他软弱,而是因为不得不死。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扶苏为什么会自杀。

  扶苏自杀并非软弱,而是因为不得不死。

  首先扶苏身在上郡,当时并不了解父亲病逝的消息。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后,丞相李斯担心秦始皇的诸位公子会争夺皇位,从而引发朝野动荡,于是便立即封锁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只有赵高和秦始皇身边的几个亲信宦官了解,就连一起跟随秦始皇巡游的群臣都不了解皇帝已经去世。

  虽然赐死扶苏的诏书是赵高和丞相李斯一起伪造的,但远在上郡的公子扶苏并不了解赵高等人的密谋,因此这封盖有皇帝玺印的诏书便和真的一般无二,等同于秦始皇下的命令,没人敢违抗,也反抗不了。这点可以从蒙恬劝说扶苏时的情景得到论证:

  《史记》记载:“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image.png

  大意是说,使者到达上郡下达赐死扶苏和蒙恬的诏书后,蒙恬就对赐死诏书感到了怀疑,因为皇帝没有立下太子,让扶苏担任三十万大军的监军是天下重任,现在派使者前来下达赐死诏书,可能存在虚假情况。蒙恬便建议扶苏再请示一下,得到确定回答后再自尽也不晚。

  以此可见,蒙恬虽然对这封赐死诏书感到怀疑,但也不敢违抗秦始皇的诏命,只是建议扶苏再请示确定一下,如果秦始皇真要赐死公子扶苏,蒙恬也不敢从中阻拦,即便他是秦始皇最为宠信、倚重的大臣之一。

  其次是赵高、李斯、胡亥已经决定谋朝篡位,并一同商议制定了计划。既然决定要除掉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就不可能想不到会面临的问题,以及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赐死扶苏和蒙恬的理由也很充分,“是以扶苏为人子不孝,蒙恬为人臣不忠”。

  《史记》记载:“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要是扶苏和蒙恬不肯自杀,或者反抗怎么办?赵高等人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便让胡亥的亲信门客担任使者。而且一到达上郡,使者便立刻解除了蒙恬的兵权,“以兵属裨将王离”,将大军交给了副将王离,为的就是能顺利除掉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

image.png

  蒙恬没有了兵权,也就失去了反抗的资本,即便他想帮助扶苏也无法做到。而蒙恬也因为不肯自杀被使者让司法官吏关押了起来。如果扶苏和蒙恬能提前得知秦始皇病逝的消息,或许还能反抗,但秦始皇去世后,消息立马就被丞相李斯封锁,为此给赵高的谋朝篡位计划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最终扶苏看到赐死诏书后哭了起来,可能哭泣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他再也没机会成为太子,用他的理念治理天下,他不甘心,但是却无法改变这一切。扶苏已经想到了结果,不自杀又能怎么办呢?与其被使者逼迫,屈辱而死,倒不如按照诏书之命,自杀了结。

  而且赵高对扶苏的评价很高,“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一位刚强坚毅且威武勇猛的公子,又怎么可能软弱无能呢?

  那么如果扶苏继位,加上蒙恬的辅佐,秦朝还会不会灭亡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推测,只要了解秦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和扶苏的执政理念,以及政治才能即可。

  可能有网友会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既然有“如果”这个词语,那就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历史本就比较枯燥乏味,要是从其他角度来了解历史,解读历史,或许有不一样的见解,能对已有史料的不解之谜,起到论证作用,也可以增加一些乐趣和不同的观点。

  话不多说,我们接着推测。虽然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是死在赵高、胡亥等人手中,但并不是扶苏和蒙恬的能力不行,而是赵高等人狼子野心,反叛君主,赵高和胡亥不仅害死了扶苏、蒙恬等公子大臣,还使秦朝走向了不归路,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众所周知,秦王朝是亡于秦二世胡亥手中,那么秦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又为什么会灭亡得那么迅速?

  虽然秦朝是亡于秦二世胡亥,但实际上秦始皇在位时期,已经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并且经过多年的战火,天下早已创伤累累、一切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天下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秦始皇应当集中精力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比如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等,尽快安抚天下人心。

image.png

  但秦始皇称帝后,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并向全国征发了大量百姓,大兴土木工程,如陵寝、阿房宫等,以及巨大的国防建设,如长城,灵渠、秦直道等。并不是说建设这些大型的国防工程有错,相反确实有利,但是急政会激化了社会矛盾,失去民心。

  据估计,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全国人口大概不到两千万,而服兵役、劳役的人就超过了两百万,占了壮年男子三分之一还要多。天下人心还未安定,大量的百姓就被迫去修筑大型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此举背离了天下人心,因此秦始皇完成一统大业的同时,也为秦王朝的倾覆埋下了隐患。

  在秦始皇在位时,秦王朝的统治就已经处于崩溃,只不过由于秦始皇以及开国大臣都还健在,百姓不敢和朝廷对抗,只能期待新继位的皇帝能多为天下百姓着想,让他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却进一步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不仅继续向全国征发了大量的农夫修建皇陵和阿房宫,而且百姓的赋税也日益沉重,刑罚也越来越严厉。在苛政之下,百姓的困苦达于极点,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致使秦王朝迅速灭亡。

image.png

  以此可见,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在于失去了天下民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秦二世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如果公子扶苏能改变这种现状,很大可能就不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那么扶苏能不能改变已有的现状,从而避免秦朝的覆灭呢?

  根据已有史料记载,扶苏很重视天下人心。虽然史料中对扶苏的记载并不多,但其中有一段记载就表明扶苏很重视天下人心,并且具有政治远见:

  《史记》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在“坑儒”事件发生前,扶苏曾劝谏过父亲。大意是说:天下刚刚平定,天下百姓还没有安定,如今用残酷的刑罚来惩治歌颂和效法孔子的儒生,会使天下百姓不安。比起数百万的兵、劳役人数来说,坑儒事件仅四百六十余人,但扶苏也不想父亲因为惩治这些人,让天下人心中产生不安。

image.png

  以此可见,扶苏对于秦朝的整体局势很了解,有大局观和政治远见。虽然史料中并有记载扶苏是法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但可以肯定,扶苏很重视天下百姓。以扶苏劝谏坑儒一事来看,又如何看不出大量的兵役、劳役才是秦王朝存在的主要隐患。

  而且扶苏信任人又善于激励士人,不像他父亲秦始皇性格多疑、且独断专行。相信秦朝不乏一些具有大才的臣子,难道其中就没有一人能看出秦朝已经存在的危机吗?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劝谏秦始皇呢?李斯辅佐秦始皇定天下,不可谓不智,深受秦始皇信任,被任命为丞相,但他依然没有进言劝谏。

  如果扶苏继位,很可能会任用蒙恬为丞相,下放行政、军事、财政等大权,用有才能的人来担任要职,让这些人来辅佐他更好地治理国家,而不是像秦始皇那般,无论大小事全都由他一个人决断,大臣沦为执行命令的机器,虽然博士有七十余人,但不受重用,基本上都是一些无实权充数的官员。

  以扶苏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远见来看,秦朝的国策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扶苏可能会减少征发兵役、劳役的数量;减轻赋税;改变律令,减轻刑罚、减少酷刑等等,并安抚天下人心,从根本上解决秦朝所存在的隐患,从而避免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的。

  军事方面有蒙氏、王氏家族坐镇,即便局部有小规模的起义也不用担心,而且扶苏继位,有蒙恬、蒙毅、冯去疾、冯劫等大臣辅佐,驻守南方百越的任嚣的赵佗也不会割据称帝,脱离秦王朝的统治。

  因此,如果扶苏继位,有蒙恬等大臣辅佐,秦王朝起码在扶苏在位时很难灭亡,如果扶苏在位时间够久,在扶苏的治理下,可能会使天下百姓逐渐认可接纳了新生的秦王朝,百姓对秦朝有了归属感后,秦王朝可能也会成为一个长久王朝。

  结语:

  公子扶苏贤明、信任且善于激励士人,并具有政治远见。蒙恬天资聪颖,自幼熟读兵书,有很高的军事素养,后收复河南失地,使匈奴南下不敢牧马,从此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反观胡亥和赵高这对组合,胡亥昏庸无知,赵高奸诈,只顾眼前利益,贪恋权势,结党营私,苛政之下,最终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image.png

  可以说扶苏和蒙恬这对组合,要比胡亥和赵高的组合强很多,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两人继位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秦朝时期著名的方士侯生和卢生说秦始皇生性刚毅残暴,可能长子扶苏继承了刚毅的优点,而少子胡亥却只继承了残暴的缺点,因此在秦二世残暴的统治下,最终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