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诗》唐代辛弘智所作,描绘出幽居深闺的女子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思

  辛弘智,唐朝诗人,在唐高宗时期曾担任国子祭酒,他的生卒年、字号、生平均不详。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辛弘智所作的《赋诗》,和大家一起分享。

  两地分居,通常代表着两个相爱相恋的人儿被空间生生隔离,唯有秋鸿递信略表相思之苦,只能鱼传尺素轻述相思之情,可惜终究是锦书难托,“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万般幽怨无从诉。

  现代通信技术发达,再远的距离都不是问题,电话轻轻一拔:喂,你在哪里?我想你了。又或者,驾飞机,驶高铁,开汽车,万里咫尺赶到眼前,除了惊讶不用惊心。只是空间变短了,时间也变少了,到最后,甚至连相思想念的味道都开始变了味,不复从前。

image.png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从前慢》)。慢慢地过日子,思念一个人就像酿酒,随着时光地不断增加,累积的分量就愈发沉重;等到某天两个人终于相见,敞开情怀,释放情愫,仿佛打开酒坛一般馥郁芳香甜美腻人。

  《赋诗》

  【唐】辛弘智

  君为河边草,逢春心剩生。

  妾如台上镜,得照始分明。

  这首小诗在当时还牵扯到一个公案,即此诗的作者署名之争。据《朝野佥载》卷二记载:“国子进士辛弘智诗云‘君为何边草’,同房学士常定宗改‘始’为‘转’字,遂争此诗,皆云我作。乃下牒见博士。罗为宗判云:昔五字定表,以理切称奇;今一言竞诗,取词多为主。诗归弘智。”这般看来,无论任何朝代,都不缺少喜欢行走捷径之徒。

  此事搁在如今,简直就是一个大笑话。然而,在当时来看,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件。可是,终究事情太过荒唐。难道就因为你改动了一个字,人家整首作品就成为你所有?真正岂有此理。如果当真判给常定宗,大概就会给现在喜欢“洗稿”“抄袭”之人以口实,更增百倍“勇气”和千倍“胆气”吧。幸好公道开眼,并没有。

  本诗内容讲得比较简单,关注对象只有两个,一个“君”,一个“妾”,都可以算作大众的代表性词语;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更可以是他。在这里,诗人打了两个比喻,把君比作“河边草”,把妾比作“台上镜”。我们现在理解的时候,要把重心放到这两个包含多重意思的物象上面来。

image.png

  全诗分作两个部分,开头两句:“君为河边草,逢春心剩生”,讲述的便是君的情形。在中国古时候诗歌中,草作为意象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它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诗作之中,大抵便是因为其内在丰富的含义。一是蓬勃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特质;二是数目繁多,无处不在,连绵不绝的态势;三是扎根贫瘠,顽强生育的韧性。

  你仿佛蔓延在河边的青青小草,只要等到春天到来,就会竭尽全力更加拼命地茁壮成长,重新恢复勃勃生机。此处“剩”字,表示程度,相当于更或更多之意。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意思为看见绵绵不绝的青草之后,不由自主想起身在远方征途的旅人。

  其实,草因为逢春再生的缘故,常常被诗人引用,大抵便是着眼于春草的重生就好像回归一般,能够使人下意识地把草的“复生”和人的“回归”联想到一起,成为最好的抒情依托之意象,从而可以安放惆怅情怀,悲伤愁绪。所以,此处把君喻为“河边草”,便表达出来“妾”强烈盼望其情人君能够“归来”的美好愿望。

image.png

  末尾两句:“妾如台上镜,得照始分明”,是一种自谦式的比喻方式,把自身当作常见的生活什物来比方。镜子,原本是女性生活场景中不可缺少的器具之一,当它作为一种意象进入诗词之中,便难免会带上一定的情绪化,从此开始寄寓着女性的相思之情,变化为坚贞爱情的最典型的象征物。

  结合镜的意象来看这两句诗,我们就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女子把自身比喻为“台上镜”,接下来暗暗指向两个层面上的意思:其一,当揽镜自照的时候,可以看见自己憔悴的容貌,这是明面上的一层;其二,自身化镜,只有得到光亮(此处假设为阳光)的照射,才能够变得通明透彻,容光焕发。

  我们综合以上两个部分的相关内容,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和体会到,诗人隐藏在诗句内在的精彩说辞。诗人把君喻为“河边草”,点明他的葱茏需要“逢春”;那么,谁是这缕缕春光?诗人把妾喻为“台上镜”,指出她的灿烂需要“得照”;那么,谁是这道道艳阳?

  其实,到达这一步,答案已经非常清楚明了:妾是君的春色,君是妾的阳光。不管是君,还是妾,他们所需要的都是对方。女子的深情衷肠,都化作无边春色,皆如所写:“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本诗站在女性角度,以柔和口吻轻缓叙述,把一个幽居深闺的女子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思,描绘得非常细腻而逼真。虽然知道其情怀苦楚,但是读来却并不凄风苦雨,反而有一种明媚与爽朗包括在内。这个出乎人意料的效果,建立在诗人两个比喻的连续使用之上,尤其显得生动活泼,不呆板,不沉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