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取得胜利后,为什么陈郡谢氏当家人谢安选择了退让?
很多人都不了解淝水之战胜利后发生了什么,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淝水之战取得胜利后,使得陈郡谢氏的威望达到顶峰,当时陈郡谢氏可谓是显赫一时,然而陈郡谢氏当家人谢安却在淝水之战后不久,交出部分权力,离开朝廷中枢,出镇广陵,这是为什么呢?
谢安为什么退让?其中缘由,和东晋门阀政治难以为继存在着重大关系,谢安选择退让,使得晋孝武帝有机会重振皇权,这也对东晋政局也造成了重大影响。
陈郡谢氏在显赫中透露出尴尬
虽然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胜利。这取得这场胜利的关键人物,是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这叔侄俩。淝水之战的胜利,也把正在兴起的陈郡谢氏推向了巅峰时刻。
为了趁胜追击,谢安上表请求北伐,得到朝廷同意。然而就在此时,突然发生的一个变化,却让谢安暂停了北伐的脚步,更让谢安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处境,那就是昏君猜忌和佞臣诽谤。
当时在位的晋孝武帝,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没什么才学和理政能力。他对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非常忌惮。晋孝武帝表面上礼遇谢安和陈郡谢氏,但是内心特别抵触。谢安对朝廷和晋室忠心耿耿,却始终无法获得晋孝武帝的信任,晋孝武帝始终非常排斥谢安。
晋孝武帝之所以对谢安表现出抵触和排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一心想重振皇权,而谢安和陈郡谢氏就是他重振皇权路上的绊脚石。
自东晋初期确定门阀政治以后,到晋孝武帝时,东晋的朝政大权一直被士族所掌控,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先后执政,皇权沦为门阀政治的附庸。
晋孝武帝即位后,对东晋长期由士族把持朝政的现象非常不满,一直力图重振皇权。当时执掌东晋的陈郡谢氏,成为晋孝武帝的眼中钉、肉中刺。碍于陈郡谢氏的威望和实力,晋孝武帝不便直接动手铲除陈郡谢氏,但还是做了一系列安排,以钳制和打压陈郡谢氏。
一方面,晋孝武帝对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的有功之臣-陈郡谢氏,没有任何进行封赏。直到淝水之战后结束的两年后,朝廷才开始封赏陈郡谢氏和北府兵将领,不过那时陈郡谢氏已经明显失势了,而谢安也早就驾鹤西去了。
另一方面,晋孝武帝下诏让自己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进入中枢,录尚书六条事,分走了录尚书事谢安的一部分权力。司马道子和谢安共同辅政、参与机要,使得司马道子的政治地位明显提高。谢安则遭到了压制。
再一方面,晋孝武帝还大力提拔儒学寒门,如徐邈、范宁、王雅、车胤等参政,以牵制陈郡谢氏所代表的玄学士族。
除了晋孝武帝的猜忌和排斥,谢安还面临佞臣的谗言诽谤。谢安的女婿-王国宝,看出了晋孝武帝有意打压陈郡谢氏、重用司马皇族的态势,果断倒向了司马道子,谗言诽谤自己的岳父谢安,和司马道子一起构陷谢安。
会稽王道子好专权,复为奸谄者所构,与太保安有隙。安欲避之,会秦王(苻)坚来求救,安乃请自将救之。壬戍,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而居之。-《晋书》
在这种昏君猜忌和佞臣诽谤的双重压力下,谢安作出了离开朝廷、出镇广陵的决定。
陈郡谢氏为何没有反抗
晋孝武帝一系列举措,只为打压陈郡谢氏,恢复皇权,这一幕,和东晋初期晋元帝提拔刘隗、刁协,疏远王导、打压琅琊王氏何其相似。然而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晋元帝牵制、打压琅琊王氏的举措,遭到了琅琊王氏的强势反击。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王敦从武昌起兵,兵锋直指都城建康,而在朝廷执政的宰相王导则对王敦造反之举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
琅琊王氏采取了强有力的反击,再加上其他士族的都不同程度地支持王敦,使得晋元帝打压士族、重振皇权的企图破产,晋元帝也因此忧愤而死。士族门阀政治也得以延续。
如今,晋孝武帝采取类似的手段,打压陈郡谢氏,恢复皇权,为什么陈郡谢氏没有进行任何反抗,反而退让呢?
这和东晋后期士族人才匮乏有直接关系。衣冠南渡之后,士族人才繁多,然而过了两三代之后,迅速出现凋零之势。以陈郡谢氏为例,当时陈郡谢氏中,谢安唯一的依靠是侄子谢玄,他也是陈郡谢氏同辈人中,最优秀的人才,也是唯一拿得出手的人才。
晋孝武帝排挤陈郡谢氏时,谢玄当时“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同时,谢玄手里还掌握着东晋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北府兵。谢玄没有效仿王敦造反,而是按兵不动。谢安也没有授意谢玄,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
谢玄之所以没有举兵反抗,谢安也没有授意谢玄这么做,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王敦和谢玄所处的时代不同。王敦所处的东晋初期,时值士族门阀政治基本确定,士族力量也非常强盛,能有效压制皇权;而谢玄所处的东晋后期,士族门阀政治政治已经开始走向终场、即将谢幕。士族因为人才凋零致使由迅速转衰,难以效压制皇权。
王敦能打败晋元帝,除了他本人拥有非常高的实力和威望,也离不开其他士族的相助。如王敦攻打建康时,江东士族的代表-义兴周氏就主动打开城门,投靠了王敦。
琅琊王氏能挫败晋元帝重振皇权的企图,维系门阀政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士族实力强劲,能成为琅琊王氏的有力依靠,最终迫使晋元帝重振皇权的计划破产。
而到陈郡谢氏执政时,士族已经是强弩之末,人才凋零。陈郡谢氏无法像琅琊王氏那样,能联络其他士族共同对抗皇权。因为不管是陈郡谢氏还是其他士族,都呈现出由盛转衰的迹象了。
自谢安之后,士族再没有出现王导、谢安这样杰出的政治家了。士族与司马氏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走到了尽头。
以陈郡谢氏为代表的士族人才凋零,势必会由盛转衰。面对皇权的崛起,士族无力抵抗,只能选择退让。门阀政治在陈郡谢氏时,已经难以为继,让位于皇权是在所难免。
晋孝武帝完成了东晋历代皇帝想做却没做到的事情,那就是重振皇权,“政由己出”,皇帝君临天下。晋孝武帝也是东晋历代皇帝中,唯一掌握实权的皇帝。
谢安出走后,东晋政局极度混乱,国祚进入倒计时
面对士族人才凋零、士族门阀政治难以为继的残酷现实,谢安最终选择了退让。晋孝武帝总算拿回了权力,实现皇权复兴。
晋孝武帝重振皇权之后,本应该有所作为,然而并没有。晋孝武帝只想收回权力,至于收回权力该做些什么,他没考虑过。逼走谢安,收回权力之后的晋孝武帝,让司马道子代为执政,自己则沉迷酒色之中。
既威权己出,雅有人主之量。既而溺于酒色,殆为长夜之饮。-《晋书·孝武帝纪》
司马道子毫无学识,执政能力极低,比谢安差太多。司马道子辅政时,宠信小人,把朝政弄得一团糟,朝政极其混乱,人心尽失。东晋政局明显恶化。
凡所幸接,皆出自小竖。郡守长吏,多为道子所树立。既为扬州总录,势倾天下,由是朝野奔凑。中书令王国宝性卑佞,特为道子所宠昵。官以贿迁,政刑谬乱。又崇信浮屠之学,用度奢侈,下不堪命。《晋书·司马道子传》
尽管司马道子非常不得人心, 但是晋孝武帝并没有罢黜他,而是引入外戚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恭的力量制约司马道子,另外再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郗恢为雍州刺史以策应王恭。
晋孝武帝此举让东晋末期的政局进一步恶化,司马道子和王恭双方争来斗去,他们既没有稳定政局的能力,也没有稳定政局的心思。晋孝武帝死后,王恭曾两度举并讨伐司马道子,最后兵败被杀。东晋政权归入司马道子及其儿子司马元显手中。
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俩的执政能力非常堪忧,每天饮酒作乐,导致朝政荒废,很快民怨四起,爆发了孙恩起义,接着桓玄篡权,东晋名存实亡,东晋国祚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在平定孙恩起义中屡立战功的庶族寒士刘裕,最终扫平了天下,终结了东晋,建立了刘宋王朝。
从晋孝武帝恢复皇权到东晋灭亡,这中间大约隔了30年,这30年是东晋政局最混乱的时期。士族执政时,虽然也爆发了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两场战乱,但整体相对安稳。
以晋孝武帝恢复皇权为界点,对比前后东晋政局,可以发现晋孝武帝恢复皇权前的政局,比晋孝武帝恢复皇权后的政局要好得多。
晋孝武帝以为夺回权力就万事大吉,没想到才过了30年,东晋就灭亡了。这恐怕是晋孝武帝想不到的。归根结底,是因为东晋皇族整体素质低下,缺乏能稳定政局的杰出人才。司马皇室腐朽不堪,无法使东晋回归传统的皇权政治。
在士族门阀政治难以为继,皇族无法稳定政局的情况下,只能由庶族出身的人-刘裕,才可能澄清天下,建立新的王朝-宋。
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的过渡
谢安选择退让、晋孝武帝能重振皇权,根本原因是士族人才凋零,无法像东晋前期和中期那样人才鼎盛。人才凋零使得士族无法有效掌控政局,士族对东晋政权失去了主导权和控制权,士族和司马氏共天下的门阀政治难以为继。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安为了自保,只能选择妥协。谢安的妥协,意味着士族让位于皇权,皇权开始主导东晋政权。这也标志着门阀政治在向皇权过渡,但是这个过程非常曲折。
因为晋孝武帝重振皇权后,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复兴东晋,反而使得东晋政局变得极度混乱,由此导致东晋很快走向灭亡,原因则是东晋皇族没什么人才,要么胸无大志,要么贪鄙成性,要么庸庸碌碌,都是昏聩无能之辈,根本无法承担起稳定政局的重任。晋孝武帝引入外戚制约宗室,此举使得朝廷权力斗争进一步加重,政局一步步恶化。可见,皇族和士族一样腐朽,让浸淫门阀政治多年的东晋,难以回归传统的皇权政治,只能把东晋推向灭亡。
再后来,经过孙恩之乱和桓玄篡权的冲击,东晋已经名存实亡。东晋政权已经行将就木,需要有人建立新的政权。而这个人就是刘裕,他建立的政权,就是南朝宋。而在南朝,皇权政治得以最终确立,刘裕成功地把门阀政治过渡到了皇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