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和赵普经历相似,两人有什么不同点呢?
房玄龄为相长达二十多年,是贞观时期的著名宰相。赵普是北宋初年的宰相,历经两朝,担任宰相二十余年。两人在王朝建国方略、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从君主信任度来看,房玄龄直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是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谋士。赵普直接参与了陈桥兵变,是宋太祖的心腹智囊。加上两人时代相隔不远,因此具备比较的可能。
房玄龄担任尚书左仆射时,既参与了重要制度和台阁规模的建设,也曾经一度担任度支,负责国家钱粮,既具备运筹帷幄的战略决策能力,也具备立法、财政等具体行政能力。
赵普在北宋军事制度、官员选拔等方面,也是直接的参与者,甚至是决策者。房玄龄任人唯贤、逢才必荐,向李世民推荐了很多人才。赵普推荐人才刚毅果断,凡是赵普认为值得推荐的人才,如果太祖不用,赵普就继续坚持,直到皇帝任用为止。
房玄龄不仅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也参与征伐高昌突厥高丽、突厥降众安排、新立李治为太子等重要军国大事的谋划。房玄龄能谋,是贞观君臣的共识。
而赵普在北宋立国之初,也与宋太祖积极谋划了先平北汉还是先平南方、如何消除藩镇割据隐患、如何推行内重外轻的,国家安全措施等方面的重大政策。宋太祖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名言,就是在太祖微服私访赵普的家中说出来的。
后来,北宋统一中国,基本上是按照君臣二人所定方略实施的。房玄龄的公忠体国不仅表现在,平时为国家鞠躬尽瘁,还表现在临死前,还操心国家征讨高丽的事情,担心征讨高丽于国家不利,反复劝谏李世民。
赵普在宋太宗征讨辽国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因为王师久不归,担心战争意外影响国家安定,于是给太宗上书,核心意思是盛夏用兵、师老费财,希望太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算了,尽早班师回朝。
当然,赵普的进谏体现了,一种在国家安危上的保守思想,没有为国家长治久安着想。对北宋而言,燕云十六州不收复,北边没有安全屏障,国家一日不得安宁。开国之君不收复失地,就是遗患后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总体来说,赵普当时的劝谏,出发点还是避免失败影响王朝政权安危。
但房玄龄和赵普也有很多不同点,房玄龄豁达,赵普狭隘。房玄龄为相二十多年,在朝与其他大臣基本没有私怨,从来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或与皇帝的亲近关系,打击其他官员。而是一心任用他人长处,帮助他人成就功业。
而反观赵普,为相期间,与朝中大臣相互攻讦斗争的事情不止一例,特别是与卢多逊等人相互攻讦,后来借机将卢多逊贬谪南方,显示其缺乏宰相雅量。
房玄龄一心为公,赵普贪权恋位。房玄龄多次请辞封爵、尊位,常常深自谦退,惧满惧盈。宋太宗即位后,为与太宗亲近,全然忘记对太祖的嘱托,帮助太宗攻击秦王廷美和太祖之子德昭,导致两位宗室亲王成为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秦王廷美、德昭对太宗的地位完全不形成威胁,赵普不能维护皇室团结,反倒为了一己权位,促进皇室骨肉相残,让宋太宗的帝王形象沾染瑕疵,为成为后来史家所诟病,有违宰相之责,有损宰相之品格。
房玄龄清廉,赵普贪浊。房玄龄曾被认为属于唐朝廉吏,虽然从历史素材中,没有更多关于房玄龄清廉朴素的资料,说明房玄龄的廉洁,可能比不上与其同时的戴胄和王珪等人,也比不上后世海瑞、于成龙等人,但是没有房玄龄追求物质财富的表现。赵普则不同,追求物质财富肆无忌惮,并且多次利用宰相职权为自己谋利。
比如,开宝六年,正值宋太祖致力统一江南时期,宋太祖偶然来到赵普家里,发现了吴越王钱俶送给赵普,十个大瓶装的贵重财物,因为太祖来得突然,财物还来不及转移,就放在屋檐下。
太祖当场命人打开,里面竟然全是贵重的瓜子金。赵普连忙惶恐谢罪,表示不知情,当时国家尚未统一,赵普先收敌国财物,定一个里通外国的罪名也没有问题。况且,太祖偶然就能碰见,说明平时赵普也没有少收,其他割据政权的财物。
赵普逐名追利还有更多表现。比如,以自己房子间的空地私自换取皇宫菜园,以扩大住宅,又亲自主管和经营酒店客舍,来谋取商业利益。在朝廷禁止个人买卖秦陇地带的大型木材时,亲自派人都市场上去购买大木,并将巨木连成木筏运到开封,大肆建造房屋。
上梁不正下梁歪,底层官吏因此而偷买偷卖大木成风。赵普为了追逐个人私利和享乐,公然违背朝廷制度和禁令,所幸太祖宽宏大度,否则,以赵普的所作所为,很难得到善终。
由此可见,与赵普比,房玄龄更加有度量、有操守,更符合温良恭俭让的儒家士大夫形象。综观比较,房玄龄与赵普相比而言,房玄龄更端正,行为端正、作风端正,从不谋个人私利,也从不耍机谋秘计。
房玄龄更温和宽厚,从不与大臣争权夺利,乐于成人之美,助人成功成名;房玄龄更仁民爱物,时刻把王朝长治久安放在最高位置,以上率下,以身示范,不做渔猎百姓、劳民伤财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