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请宋仁宗吃草,让西夏主吃尘,这背后有何原因?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范仲淹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北宋的宝元元年(1038年),西北一个少数民族(党项族)突然叛变,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

  李元昊非常嚣张,经常率领部族骑兵,在西北部烧杀抢掠。有一次,他甚至扫荡到北宋的战略要地延州(现在的延安一带),围困延州七天七夜。宋军对他束手无策。

  但当53岁的范仲淹前往西北战场镇守之后,李元昊却屡战屡败。对此,李元昊恨得牙根痒痒,同时又相当佩服范仲淹这个老头。李元昊和他的部族都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甚至传出“老子天下第一”的说法。

  在此之前,范仲淹是一介纯粹的文官,从未上过战场。他是如何做到,让强悍对手无可奈何又大呼佩服的呢?

  其实,对付西夏主李元昊,只是范仲淹的一碟小菜。他凭着一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出仕以来一直奔跑在奋不顾身地为民请命的路上,为此甚至不惜得罪权贵、得罪皇帝。

  与范仲淹联手抵御李元昊的韩琦说他“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确实如此。

  手握烂牌,却打出一片“心怀天下”

  范仲淹29岁之前,并不姓“范”,而是姓“朱”。

  原来,范仲淹的父亲范墉病逝之后,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唯有带着年仅两岁的范仲淹再嫁。范仲淹也从此随继父姓朱,改名“朱说”。

  范仲淹直到23岁才得知自己的真正身世。他承受着心中的悲凉,默默收拾行囊,与母亲相约,自己十年之内必定考取功名,然后回来接母亲走。于是,他一个人搬到附近的醴泉寺发愤读书。

  由于没有钱,范仲淹几乎每顿都只吃小米粥。为了省时,他每天早上就煮一小锅稠粥,等它冷却下来,就用筷子把结块的粥划分成四小块。范仲淹又把一些咸菜弄碎,就着粥块吃。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一直熬到四年后,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考中了进士。

  他这个事迹,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断齑画粥”。

  之后,他带着母亲到各个地方做官。直到当了节度推官(一个从八品的地方文官),“朱说”才得以重新改名为“范仲淹”,认祖归宗。

  每到一处,范仲淹都尽己所能为民谋利。尤其是在北宋天圣三年(1024年),为防止海水倒灌以致祸害民生,范仲淹开始重修“捍海堰”。历经三年多,工程完成后,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将“捍海堰”称为“范公堤”。

  范仲淹的能力得到应天书院院长晏殊的赏识。晏殊先是请他去管理应天书院;后在1028年,晏殊又向皇帝宋仁宗推荐范仲淹。于是,40岁的范仲淹终于入朝当了京官。

  当了亲近皇帝的京官,范仲淹是不是该开始好好享受荣华富贵了呢?才不。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志愿的他在八、九年间,竟然三次被贬出京城。原因无他,就是怼人。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怼你没商量

  怼太后:您还政吧

  宋仁宗登基时只有12岁,所以一直由他的养母刘太后垂帘听政。当范仲淹入朝为官时,宋仁宗已经18岁了,刘太后依然在听政。

  第二年冬至,宋仁宗居然还要率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忍不住了。他说,陛下如果要尽孝,大可以在内宫向太后行礼;如果搬到朝堂行礼,就会变成君臣之礼,非常不妥。另外,范仲淹上书太后,请她还政给宋仁宗。

  这范仲淹真不知天高地厚!收到奏折的刘太后大怒,宋仁宗也装作大怒,把范仲淹贬出京城。

  虽“处江湖之远”,范仲淹不改本色,依然对自己觉得有问题的朝政,不断上疏意见。宋仁宗记住了他。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驾崩,宋仁宗亲政。他赶紧将范仲淹召回京城。

  如果宋仁宗认为范仲淹纯粹是“他的人”,那就错了。因为,范仲淹下一个怼的,就是他宋仁宗。

  怼皇帝:您吃草吧

  范仲淹刚返京的那年七月,天下大旱之后,紧接着蝗虫肆虐,百姓都没粮食可吃。范仲淹奏请宋仁宗派人解决灾情,仁宗没放在心上。范仲淹就说,如果宫中半天都没吃的,陛下可就饿得慌了!仁宗这才派他去安抚灾民。

  开仓赈灾之后,范仲淹带着一把野草回京。他在朝堂之上请宋仁宗尝尝这些草的味道,说灾区的百姓当时吃的就是这个。而且,范仲淹还让宋仁宗拿回后宫,请皇帝的嫔妃们也尝尝,大家一起体会一下民生疾苦。

  他这样做,让宋仁宗极为尴尬,但也不好说他什么。

  这年冬天,后宫发生了争风吃醋的事情。郭皇后本来想掌掴尚美人,谁知却一掌打在宋仁宗的脖子上。宋仁宗大怒,动了废后的心思。范仲淹对此强烈反对。宋仁宗正在气头上,把范仲淹又一次贬出京城。

  范仲淹在外给宋仁宗上了一个情真意切的奏折,内说:

  “臣非不知逆龙鳞者,掇齑粉之患;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理或当言,死无所避。”

  (我怎么会不知道,如果说了皇帝不喜欢听的话,可能会被剁成粉条,或者被雷劈死呢?但是作为臣子,该说的还是得说,就算要以命相抵,也不应该回避。)

  也亏得范仲淹遇到一位仁君,否则他十条命也不够死啊。宋仁宗听进去了,他又把范仲淹调回京城。不过,范仲淹是不会消停的。

  怼宰相:您下台吧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献了一幅《百官图》,内中标明朝廷的官员都是怎么升上来的。他的目标直指当朝宰相吕夷简,说很多官员都是宰相以不正当手段安排的自己人。吕夷简不是一个好宰相。

  这下朝廷炸开了锅。吕夷简当然不会示弱,马上状告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三条罪状。

  古时候帝王对于臣子结党,是很反感的。宋仁宗觉得“越职言事”与“离间君臣”不是什么事,但对“勾结朋党”则非常介怀。于是,毫无悬念地,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出京城。

  直到西夏进犯西北边境,宋仁宗才又想起范仲淹。

  军民拥戴,对手佩服,腹中自有数万兵甲

  北宋康定二年(1040年),宋仁宗授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任西北军副帅,与韩琦一起抵御西夏的进犯。

  范仲淹“以守为攻”,执行了三项措施。

  第一,加紧修建防御工事。西夏的部队主要是骑兵,只要防御物够高,骑兵越不过战壕,就进攻不了。

  第二,宣扬“怀柔”政策。对于处于西夏与宋朝之间的羌族人,给予情感抚慰和物质赏赐,让他们不要帮助李元昊。

  第三,屯田。范仲淹在当地招兵买马,让他们保卫自己的家乡。这些士兵比从内地长途跋涉、离家千里来的士兵,具有强悍得多的战斗力;除了轮值与操练,士兵可以回家务农,军队粮食供应充足。

  范仲淹在西北带兵这几年,让这一片土地生机勃勃起来,百姓生活富足,士兵乐于参军。

  同时,范仲淹不但降低了战争的成本,还实实在在让李元昊拿他没办法。范仲淹有时候会主动出击,对西夏以牙还牙,让李元昊也吃上一把沙尘,展示一下宋军的雄威。

  他那么厉害,皇帝知道吗?当然。宋仁宗看着西北军报,美滋滋地说“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就连西夏部队,也不禁赞叹“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

  经过几年拉锯,西夏讨不到好处,慢慢地消停下来。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李元昊再度向北宋称臣。

  战事结束后论功行赏,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这是他一生的最高官位。

  改革虽败,依然“先天下之忧而忧”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有心对朝廷官制进行改革。范仲淹早就觉得要改了。于是,他用心写出《答手诏条陈十事》,向那些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开刀。宋仁宗准奏,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

  但这一下触动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不断有人反对。最后,在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宋仁宗不得不第四次将范仲淹贬出京城,平息朝廷纷争。

  “庆历新政”的失败,并没有让范仲淹“心怀天下”的信念有任何变更。他辗转于各个地方,依然用心为民办事。他去到哪儿,哪儿的百姓就安居乐业、文治昌盛。

  他在河南的邓州任职时,写出了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抒发了他对人生起落的感慨,以及他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文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宋史·范仲淹传》说他: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范仲淹当官,既怼太后,又怼宰相;既敢让皇帝吃草,也能让西夏主吃尘。他如此“奋不顾身”,只因他的心中真正怀有天下。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积劳成疾,在任上与世长辞,终年64岁。宋仁宗亲自为他的碑题名“褒贤之碑”,追封楚国公,赐谥号“文正”。

  据《周书·谥法解》:

  “经纬天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

  “文正”可说是古时候文臣的最高谥号。文韬武略、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确是永远值得世人敬仰的范文正公。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