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为唐朝覆灭埋下了巨大隐患 藩镇割据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对唐代藩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代藩镇是怎么产生的?

  藩镇割据出现于唐代安史之乱后,该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藩镇可以说埋下了唐代覆灭的最大隐患。

image.png

  一.府兵制的兴衰

  提到藩镇,不得不先说下府兵制,在藩镇未出现之前,唐代正是靠着府兵制统治着那么广阔的疆土的。府兵制起初是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创建,历经西魏、北周、隋朝、唐代四个王朝而不衰,隋朝和唐代更是进一步改进了府兵制,把府兵制的优越性发挥到了极致,使得隋朝和唐代的大军能够横跨大漠、高原等险恶地带,屡败突厥、吐谷浑等强敌,保证了隋唐两代都能够不断开拓疆土。

  府兵制的主要特点是兵农合一,士卒都是自备战马、武器、铠甲等装备,士兵们战时奔赴沙场作战,闲时则在家务农,当然这都是一般的府兵,比较强大的府兵则负责保卫京师。统领府兵的将领平时是不带兵的,只有在战时才统兵出战,打完仗后,府兵各自归家,将领就又成了光杆司令,对朝廷也不能造成威胁。

  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当然,一个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环境,这个制度是会变质的。在唐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国家战事频繁,正是靠着府兵制的盛行才保证了国家的战事能够顺利进行。武则天时期是府兵制由盛转衰的时期,武则天统治下的唐代少有战事,及至进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之治”维持了近三十年,唐代更是出现了少有的太平盛世。

  国家的长期太平使得府兵制不再适合唐代的国情,府兵因为不再作战,平时无事可做,承担起了诸多杂役的任务,简直成了朝廷和权贵的廉价佣人。于是很多人以当府兵为耻,逃役者不断,府兵的人数经常不足,种种情况的发生迫使中央对府兵制进行改革,唐玄宗在位早期曾经进行过一次改革,但是改革并不成功,一种新的制度亟待出现。

  二.节度使制度的产生

  在唐睿宗时期,朝廷就在边疆尝试了节度使制度,贺拔延嗣在景云二年(710年)被任命为了河西节度使,这是唐代历史上第一个节度使。当然,这时的节度使是远不能和后来比的,现在节度使充其量只是个军事长官,是能够被中央牢牢掌控的。

  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一改开元时期的政策,对边疆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为了保证战事的顺利进行,唐玄宗大胆放权,给予了节度使们自置将帅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慢慢又获得了自留赋税的权利,于是,节度使们拥有了军权、政权和财权,权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节度使制度被广泛使用后显著提高了边疆地区士兵的战斗力,节度使们经常击败强敌,唐玄宗开拓疆土的愿望也得以实现。

  与边疆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原地区这时还在沿用着已经没落的府兵制,现在参加府兵的人已经都是些市井之人了,他们参军只是想占个名额,领取俸禄,平时也不操练,只知游玩嬉戏,府兵们毫无战斗力可言,与边疆地区战斗力强大的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朝中虽然有人指出了这种情况一直下去的话,边疆只会对中央造成不可估量的威胁,但唐玄宗急于开疆拓土,也自以为能对边疆地区掌控住,便没有在中原采纳任何改进措施,让这种危险的局面保持了下去。

  三.节度使参与政治后的影响

  如果节度使们只负责在边疆作战,而没有参与到朝廷中的政治斗争,节度使的弊端也不会那么快出现的。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开始怠政,李林甫、杨国忠靠着皇帝的宠信不断展开争斗,为了增加自己政治斗争获胜的筹码,他们各自拉拢了一批节度使,在这批参与朝廷政治斗争的节度使中,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脱颖而出,安禄山正是李林甫拉拢的对象,在李林甫的保驾护航下,安禄山先后兼任范阳(今北京地区)、平卢(今辽阳地区)、河东(今山西地区)三镇节度使,在众多节度使中是地盘最广、势力最大的,但李林甫颇有权术能制服安禄山,使得安禄山不敢有异心。

image.png

  李林甫死后,政治对手杨国忠上台,杨国忠本身并无多大才能,只是靠着杨贵妃的关系上位的,但这并不阻碍他大规模打击异己,安禄山就是异己之一,杨国忠三番两次以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为由策划消灭安禄山,颇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安禄山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

  在与朝廷的交往中,安禄山了解了朝廷的虚实,不甘心被杨国忠一直打压的安禄山慢慢有了异心,暗中也布置了兵力,准备应对突变。天宝十四载(755年),杨国忠再次以安禄山要谋反为由谋划消灭安禄山,安禄山得知情况后,最终决定发动叛变应对当前的危机。范阳兵变既是节度使做大的恶果,也是朝廷政治斗争的结果,从此之后,军人干政就成了唐代中后期政治的一大毒瘤,最终引发了唐代的灭亡。

  四.“河朔三镇”的产生

  安史之乱确实是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今天就说节度使这一点。安史之乱爆发后,内地的府兵每战必败,朝廷为了扭转时局,开始在内地广泛实行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制度的实行,的确改变了内地兵弱的状况,在战场上屡破强敌,先是收复长安,然后收复洛阳,逼迫叛军只能在河北一带盘踞,到了763年,叛军内部产生分裂,一些叛军将领纷纷向唐军投降,在叛军的帮助下,唐军终于一举平定史朝义,结束了长达七年多的叛乱。

  战乱结束后,为了嘉奖叛军将领的功劳,也为了尽快使朝廷进入正常轨道,朝廷承认了这些叛军将领的地盘和地位,予以节度使的职位,因为这些节度使的地盘和兵力没有受到削弱,他们又趁朝廷虚弱之时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对朝廷的号令也不尊从,“河朔三镇”——成德镇、魏博镇、卢龙(幽州)镇并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