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主考官为什么要反复看他的卷子?范进写了什么?
范进中举主考官为什么要反复看他的卷子?范进写了什么?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里面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而广为人知的就是范进中举之后简直要发疯的兴奋,还有他的老丈人也一改以前对他看不起的态度,前后转变是非常大的。不过在此之前,范进考举人的时候,他的卷子被主考官看了三遍,这又是什么原因?他的试卷上面究竟是写了什么,为什么要看三遍之多呢?
周进是《儒林外史》中塑造的第一个重要人物,也是范进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贵人。从原文可知,周进为广东学道时,主持了当地的院试,而范进正是童生中的一员。最终,作为主考官的周进,录取了范进,并将他列为第一名。
在范进的科举之路上,作者吴敬梓对范进怎样考中秀才的这段科举经历描述非常细致,将主考官周进的阅卷情况更是描述的出神入化,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从而陷入深深的思考。
正因如此,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作为主考官的周进,为什么会录取范进呢?从原著内容出发,大致可以得出三点原因。
一、相似的人生命运
周进和范进,这两人不仅名字里都有一个“进”字,而且两人的命运是何其相似。原著中,周进在科举考场上,一眼就注意到了范进。“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
当已经功成名就,身为主考官的周学道,看着穿的破破烂烂,已经五十四岁高龄还在备战科举的范进,而自己已经是一身绯袍锦带,威风无比,此时的周进或做何感想呢?他必定会在范进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曾经的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穿的也是破破烂烂,在薛家集上以教书为生,生活不仅艰难困苦,还要遭受来自各色人等的嘲笑、轻蔑和歧视。镇上的新进秀才梅玖在众目睽睽之下,三次嘲笑和奚落周进,新中的举人王惠更是千方百计的轻蔑歧视周进,就连势力的薛家集百姓也都瞧不起周进。
曾经的周进与此时考场之下的范进是何其的相似,已经五十四岁的范进穿的破破烂烂,生活也是艰难困苦,一家人连饭都没得吃,老丈人胡屠夫更是极尽嘲笑、轻蔑和歧视。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生活下,范进依然和曾经的周进一样,对科举忠贞不渝,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曾经经历了这一切的主考官周进来说,对范进同情之心必然会油然而生。于是,在面对与曾经的自己同病相怜的考生范进时,作为主考官的周进,自然会对其另眼相看。
二、周进乐于提携后辈
作为在科举上考了一辈子的周进来说,直到六十多岁都还没考取秀才,当去省城贡院看考场时,睹物伤情,就一头撞了过去,当场昏死过去。还好并无大碍,在姐夫金有余及其商业伙伴的帮助下,用两百两白银捐了个监生,最终接连考取了举人、进士,从而登上人生巅峰。
纵观周进的科举生涯,虽然历经坎坷,饱受世人嘲笑,但在其暮年登第,成为科举考试主考官之后,却能够提携他人,这正是其难能可贵之处。
原著第三回中,科举考场上,童生魏好古突然出现在主考官周进面前,并且说到:
“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对此情况,作为主考官的周进,虽然对魏好古多有批评,并且命人“把那童生叉著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但是周进还是提携了魏好古,最终录取了他,并且将他列为第二十名。
魏好古,何许人也?原著中对其描述零散见于第三、四回,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他不太喜欢八股文,最喜欢和擅长的就是写诗词歌赋,才学很普通,为人却是敦厚老实,考中秀才后与范进的关系非常好。
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童生,尽管周进对其不是很喜欢,但还是尽量提携,这是周进这个人物闪光之处。周进绝不会像“多年媳妇熬成婆”一样,去压制新媳妇,而是更多以过来人的身份去理解他们。
在原著第七回中,当已经身为司业的周进得知范进被朝廷任命为山东学道后,对范进说到:
“山东虽是我故乡,我却也没有甚事相烦。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荀玫,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了。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拨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
即使已经成为了朝廷大员,周进仍然是乐于提携后人,虽然时隔多年,仍然记得自己曾经落魄时所教的学生荀玫,记得他一家对自己的小惠。在自己掌握大权之后,虽然自己不能直接提携荀玫,但是竭尽所能去间接提拔荀玫。周进之所以想着去提拔荀玫,除了其为人厚道之外,更是因为其具有一颗乐于提携后人的心。
对于自己都不认同、不喜欢的考生魏好古,周进都能在斥责之后,尽力的去提携;对于自己曾经落魄时所教的学生荀玫,他更是通过各种方法去提携;他提携与自己同病相怜的范进,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三、在主考官周进眼里,范进具有惊世之才
第三回中,写到周进看范进所作的文章,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三遍。第一遍是情形是这样的:
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当周进第一次看范进的文章时,是站在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的角度,从选拔科举人才的立场出发的,自然而然,凭借范进的才识学问肯定是入不了主考官周进的眼。结果可想而知,主考官周进发出了范进“怪不得不进学”的感慨。
看第二遍时,情况就有改变了:
周进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
当周进第二次看范进文章时,出发点已经变成了可怜范进的苦志,并且周进开始从范进的文章中去努力寻找闪光点,即使找到一线闪光之处,便可将其无限放大。这时候,周进在心里上已经肯定了范进是有才华的,范进的文章还是写的可以的。
原著中写的周进看到第三遍时,情况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进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当周进第三看范进的文章时,出发点已经是凭借范进的才华,是可以录取了。从而周进开始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范进的文章,凭借这种好感,周进这一看,便看出新高度,读出新境界。觉得范进的文章乃天地间之至文,字字珠玑。
初次看范进的文章时,周进还没有多想;但是当后两次看范进的文章时,周进已经是在认可了范进这个人的基础上,开始审视其写的文章了。其结果可想而知,直至发现范进的“惊世之才”。在周进眼中,范进所具有的不是小才,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才。
范进的这种大才,一般的糊涂考官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周进可以看得出来。这就与“情人眼里出西施”有异曲同工之妙,周进先肯定了范进其人,再看范进的文章,就越看越觉得其有大才。
从这一点上来看,也很容易理解周进为什么会录取范进,并且还将他列为第一名,至少在周进眼里,范进是世间难得的具有惊世大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