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考了二十多次科举都没中,是因为考试太难了吗?

  范进一生中考了二十多次科举,屡考屡败,但他没有放弃,直到55岁才中举人,所以是科举考试太难呢?还是范进本人水平有限呢?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明清科举盛行八股取士,考试范围、答题格式、答题用语等均有严格规定,尤其是答题用语,必须模仿古人语气,即是“代圣贤立言”,不允许自我发挥。就此而言,八股文确实有难度,但并非不能玩得转,如杨荣、夏元吉、杨慎、杨廷和、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大明内阁大臣,无不是八股文高手。

  范进55岁才中举人,与考试难度关系不大,自己本身水平低才是关键,原文中有三点暗示。

  01.不了解唐宋八大家苏轼,还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原文第七回写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

  文中说的是,范进任职山东学道期间负责一起科举考试,因找不到考生荀玫试卷而苦恼。此时,范进幕僚景玉就给他说个笑话:“数年前有一老先生在四川作学道,见考生苏轼没来应试,认为他水平低下,临场规避了。”

  景玉说的是笑话,可范进却信以为真,直言:苏轼文章写得很烂,没啥文化,不录取也罢。由此可知,范进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还说其他人不行?

image.png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岂是没文化呢?且看如今中小学生,谁人不识苏轼呢?附上苏轼诗歌一首(片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范进此时已经是学道,大明帝国高官,连苏轼都不认识,其水平实在不咋地。

  02.不认识当朝元勋刘伯温,还随意瞎点评

  原文第四回写道:“老世叔,这句话断断使不得。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亲?想起洪武年间,刘老先生……”汤知县道:“那一个刘老先生?”静斋道:“讳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进插口道:“想是第三名?”静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读过的……”

  文中说的是,汤知县、张静斋、范进等三人闲着没事,便评论当朝著名人物以彰显自身学识。张静斋说:刘伯温是洪武三年(1370年)进士,范进则插嘴:刘伯温考了第三名,张静斋争辩:错,应该是第五名,范进表示同意。

  实在够意思了。刘伯温是大明开国元勋,朱元璋首席智囊,被誉为当代张良、诸葛亮,攻灭陈友谅、铲平张士诚、北伐元朝等重大军事策划,无不是刘伯温之大手笔。如此之人,洪武三年进士?够搞笑了。事实是,刘伯温在元顺帝时已考取进士,洪武三年时,刘伯温已经受封诚意伯,位列伯爵,食禄240石。

  由此可以看出,范进实在没啥文化,连本朝开国元勋都不认识。如此之人,科举考试失败也就难免了。

  03.文章写得太烂,秀才考了二十几次都不中

  原文第三回写道:

  范进:“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周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

  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

  周学道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从这简短对话中可知,范进文章写得不是一般烂,自己也知道这点,承认自己“文字荒谬”,所以考了几十次都不中秀才,因为考官看不上。周学道呢?仔细看了范进文章,非常恼火,“都说些什么话”,文学素养太低。但是,周学道看范进都一把年纪了,还不中秀才,于是决定给他机会,“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由此可知,范进中秀才,运气成分很大。

  原著第三回描述范进去参加科举时“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而范进的家是这样的“家里住著一间草屋,一扇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范进的母亲对范进说“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到集上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在没中举之前,范进穿的是破破烂烂,跟个乞丐样的;而家也是住着茅草屋,搭着茅草棚,甚至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可以说,这时范进的生活状况最底层的贫苦人的生活状况,苦不堪言。

image.png

  胡屠夫说到范进“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自己的老丈人对女婿都是各种挖苦讽刺,瞧不起,极尽贬低嘲讽。可想而知,其他的乡里邻居更是不屑一顾;像张乡绅之流,更是不会多看范进一眼。总言之,中举前的范进没有一个人瞧得上。

  然而,范进中举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老丈人胡屠夫眼里,范进的形象来了个360度大转弯。第三回写到“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通过科举制度,范进成功的成为了老丈人眼中的完美女婿,老丈人从此对范进另眼相看,绝不会再轻视、瞧不起范进这个女婿了。

  第三回中描述张乡绅来攀谈“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描述乡里邻居是这样的自此以后,“果然有很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

  这些都可以看出范进中举之后,周围的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人活一张脸,科举制度为范进赢得了世俗的赞誉,带来了无上的荣耀,等到范进考取进士之后,更是风光无限。

  秀才,科举考试入门级,过了这关才能去玩“乡试”,考举人,而后是会试、殿试,问鼎“进士三甲”。就范进这水平,考秀才都难,55岁中举已经很不错了。

  从原著这三点可以看出,范进不但古今名人一无所知,文章也写得很烂,其文化水平确实有限。因此,范进54岁中秀才,55岁中举人,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水平有限的范进,54岁中秀才后,乡试、会试、殿试这三大关却非常顺利通过,钦点山东学道,升任通政司,做了四品高官,其人生如同开挂,这又是为何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