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为什么都是贫困潦倒 最根本的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对杜甫贫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代宗大历五年(西历770年),诗人杜甫在前往岳阳的一艘小船上去世。纵观杜甫的一生,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
即便是在数十年前的民国,识文断字都被视为重要技能,为什么在唐朝,一代名诗人杜甫的人生如此凄苦?
能力问题
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认为古时候科举制度下,只要读书好,就可以通过科举取得功名,而后衣食无忧,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因为在古时候,做官所涉及到的,更多是具体处理业务的能力,此外,还要应对官场上的人际关系。而杜甫这类文人所擅长者,则是作诗。诗人做官不一定适应。因此,历史上有一些因为厌倦——其实更多是无力应对官场复杂形势的文人,在做一阵子小官后,选择辞职。
此外,科举考试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文人,往往一生没获得像样的功名——比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典型。
而古时候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就是走仕途,从杜甫做过朝廷的一些小官、闲官,而且都做不长这点来看,杜甫明显不擅长此道,因此其清贫算是大概率事件。
性格问题
在性格方面,杜甫较为耿直,耿直之余,又存在着尖酸,这一切,都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出来。
在文学史上,盛唐诗歌,往往以李杜和白居易为尊。李白的诗歌以浪漫主义的天马行空为主。而杜甫的诗歌,则侧重写实——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这些诗歌对于后世文史贡献极大,也为杜甫换来“诗史”的别称,但从唐朝皇帝的视角来看,杜甫的诗歌无疑是在打皇帝的脸。
而从这也不难看出杜甫的性格,同时也可以预见这种性格带来的后果:连皇帝都能得罪皇帝的人,想必也会得罪身边的朋友。甚至起初接济杜甫的朋友大臣严武,都因为受不了杜甫的性格而一度对杜甫萌生杀心。
因此:性格因素限制了杜甫的发展。
出身问题
类似杜甫这样的性格和能力,想要在唐朝社会不处于穷困状态,只剩下啃老这一条路了。
事实上,在唐朝之前,魏晋时代很多“名士”,在不出仕的情况下,依旧生活体面,被后世津津乐道视为洒脱。这是因为魏晋社会和隋唐社会结构存在差别。魏晋社会有着“上品无寒门”的传统,这让很多名士有老可以啃。
而杜甫的父亲仅仅是个小官,不具备让杜甫啃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