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也曾受到百姓爱戴,为什么之后会人人喊打?

  对董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从东汉中期开始,宦官和外戚一直掌控着东汉朝廷的政权,而这两者政权的交替也是当时最大的弊病。当董卓进入洛阳都城的时候,中央朝廷已经解决了宦官专权的问题,同时外戚集团也没有了立足之地,可以说朝廷这个时候是非常清爽的状态。

image.png

  除此之外,因为东汉的政权是依靠大家族的支持才建立起来的,因此百年下来豪强世族一直把持着朝廷的政权,底层的有才学的人无法进入朝廷中央,而经过了东汉末期的起义、造反以及内乱的打击,可以说大家族的势力已经衰微,而作为平民出身的董卓此时步入朝廷,实乃民心所归,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可以说历史是给了董卓莫大的机遇。

  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千疮百孔的东汉面前,董卓所要面临的问题数不胜数,而作为掌握了朝廷政权的他又是如何行动的呢?

  董卓当时已经是相国,他有足够的实力以及权力去挽救东汉,只可惜董卓是一个只知打仗,而不知如何治国的人,虽然他做了一些积极的事情,像是清理"党锢案",拨乱反正,改革中央与地方的人事,同时推行州牧制改革,使得之前没有机会出仕的人才能够得到提拔重用。这两项政策赢得了人民的好评,连后世史学家甚至都不得不承认,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土"

image.png

  只可惜遗憾的是对于风烛残年的东汉来说,仅仅是这些政策是满足不了重整朝纲的需求的,东汉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客观的改革方法,然而董卓并没有做好这些改革的准备,相反在位的董卓逐渐显露了他残暴的本性以及贪图富贵的个人追求。迁都长安的决策就是董卓暴露本性最重要的一步。

  洛阳城人口百万要前往长安,一路上百姓被董卓骑兵驱赶,互相踩踏,加上饥饿疾病等情况的发生,死伤人数不计,而董卓自己则留在洛阳,指挥一队人马主持者焚烧洛阳的工作,使得洛阳方圆百里之内皆成了一片废墟。

image.png

  很多人不清楚为什么董卓要干吃力不讨好的迁都事情,要知道当时确实是有诸侯想要联合讨伐董卓,但是以袁绍为首的将领虽人数多,却只是整天高谈阔论,表面嚷嚷着讨伐董卓,实则心里想的是如何在这时代分一杯羹。董卓自然是心知肚明,不用怕他们,而同时他也并没有面对任何实质性的军事威胁。可以看出董卓迁都之事并非外部原因,是他个人意愿。

  董卓退居关中,可能是想要放弃难守的洛阳,全力经营易守难攻的关中,也可能是想退回凉州老家,在自己的封地过安稳的日子。据记载董卓在自己的封地建起了巨大的船坞,里面囤积的粮食可以吃30年之久,还有众多数不胜数的珠宝藏于其中。董卓甚至向自己的亲信夸耀说,"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这句话充分暴露出了董卓的本性。

image.png

  董卓一生追求的是封地,粮食以及珍宝,他想要过的是安逸享乐的生活,对于拯救东汉,那根本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他做的最多的思如何获取更大的个人的利益以及一些争权夺势的技巧。其心思根本就不在国家发展上。

  可以说在东汉王朝将倾之时,它的命运却寄托在董卓这样一个只顾个人利益的军阀的手中,实在是悲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