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从洛阳撤向长安时,为什么曹操必须选择追击?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董卓撤到长安,两个原因让曹操不得不孤军深入冒死追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没有地盘
十八路诸侯都是从各地赶来的,都是地方的大员,比如袁绍就是渤海太守,比如孙坚就是长沙太守,就连最不济的刘备也是一个平原县令。也就是这十七镇诸侯都有自己的地盘,就是就地解散了也都有去处。
曹操不同,曹操是在朝廷做官的,曾为了迷惑董卓,和董卓走得还很近。为的就是找机会刺杀董卓。所以没能像袁绍一样,在地方当官。刺杀行动失败后,他从洛阳逃到陈留,虽然得到了陈留大财主卫弘的资助,但是却没有朝廷的册封。
他这支队伍属于名不正言不顺,如果这时候和这些诸侯一样,也这么醉生梦死,事后他就没有了去处,就是想示弱董卓,得到朝廷的封赏,也得证明你有能力有这个战斗力才行!但是联军从组织到打进洛阳,曹操并不显眼。这让朝廷该如何封官,弄不好刚组织的军队就得就地解散。
所以别人可以不追,也有理由不追,曹操不行,他必须选择追击,并且来一场硬仗,来证明他有很强的战斗力。事实上他的计划是成功的,虽然中了徐荣的埋伏,损失惨重,自己也险些被俘虏。但也让天下看到了他的决心和战斗力。这是他的一道护身符,能保证联盟解散后,他不会被董卓清算。在后来剿灭兖州的黄巾军时,朝廷想到了他,可以说这次展示拳头起了作用!证明不了战斗力谁会想起你?
二、曹操本人的最初理想
三国中对曹操有个很经典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曹操晚年在铜雀台说过这样的话:“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
意思就是说曹操最初是想做个忠臣的,为国家做一些事,死后留下一个好名声这就足够了。所以才会有了曹操最初的一系列的报国之举,比如为朝廷讨伐黄巾,比如做官时公正无私心,比如刺杀董卓,比如这次发檄文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逆等等。
而且为了维护联盟的平衡和团结,他推荐声望更大的袁绍做盟主,而且尽量的维护各方的平衡。最初一些好抢夺的功劳都让了出来。但是到头来,却是众诸侯畏缩不前,各怀心思。
曹操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他是有理想的,所以很气愤地说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自己带着一万兵马前去追击。
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曹操不可能不知道此去的危险性。但是他必须这么做,因为他需要向天下证明,组织这次联盟并非是因为私欲。他要区别于这些碌碌无为的诸侯。
虽然最后几乎是全军覆没,本人也险些丧命,但是他付出的代价也有了丰厚的回报。
至少在招揽人才上有了很大的成效。在最初举起讨贼大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来投奔,除了自己的亲戚曹仁、曹洪兄弟,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外姓人才只有乐进和李典。谋士方面几乎是一个也没有。
但是这件事情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很快地招揽了大批的人才,其中就有三个最重要的谋士荀彧、郭嘉和程昱。
这三个人分别能在前方出谋划策,在后方组织钱粮、坐镇老巢,可以说在曹操争霸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郭嘉、荀彧最初是投靠袁绍的,后来发觉袁绍不是明主,这才辗转投奔了曹操。
这些顶级谋士为什么最终会选择曹操?这次追击董卓给是给他加了分的。如果说发檄文组织各地诸侯讨伐董卓能得50分的话,那么追击董卓,至少能给他加上了30分。这30分让曹操进入了优秀的行列,让众多想为朝廷做点事情的谋士和武将们纷纷来投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