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曾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但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董卓为何会失败,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客观讲,董卓的形象有很大被妖化的成分(喜欢拿道德说事的人先别急着开喷),他的失败有个人的失误,但从根子上讲,他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因此,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破坏,而不是重建。

  通常认为,董卓亡于人心离散,理由无非以下几点:擅权专政,失去臣僚之心;残忍好杀,失去百姓之心;取代皇权,失去天下人心;自私好色,失去拥趸之心。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曹操专权玩弄皇帝一点不逊色于董卓;底层百姓只在生存底线起作用,从来不是政治的主人;看看董卓死后,关西军阀祸乱天下,才知道董卓的领导力有多强。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更不能轻信史书脸谱化的记载方式,“刨根能力”是我们洞悉历史真相,实现“读史明智”的唯一途径。

image.png

  从董卓失败的几个关键事件说起

  1.废立皇帝

  董卓挟持少帝刘辩进驻洛阳后,最骇人听闻的一件事,就是废掉少帝改立刘协,同时处死了何太后。

  有人说董卓想立一个傀儡皇帝,便于擅权,同时以此树立个人权威。

  这个说法漏洞很大,其一,董卓进京后,急需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以他的兵威,树立权威顶多是锦上添花。事实上,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权威的建立,董卓有那么蠢吗?

  其二,董卓立汉献帝刘协,其中有一个理由是刘协更聪慧,比刘辩更具人君气度。问题来了,既然想立傀儡,刘辩不是更适合吗?为何要改立聪明的刘协?逻辑不通。

  2.滥杀士大夫

  其实董卓的初衷,是想拉拢士大夫阶级对他的支持,为此他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他第一时间解除党禁,大力提拔在党锢之祸中受到贬黜的士大夫。有些人不愿意配合,比如蔡邕,董卓不惜以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为朝廷效力。

  面对跟他翻脸的袁绍、袁术等人,董卓也拿出了极大的耐心,不光没有追责,还对外逃的他们授以官职,企图让他们回心转意。

  即便如此,士大夫阶层对他的反对声依然强烈,有些人外逃,有些人勾结地方势力,企图以武装推翻董卓。董卓由此大开杀戒,准确说,不能指责他滥杀,比如袁隗被灭族,时间节点选择就很玩味。

  其实历史上权臣遍地,他们为何不像董卓那么悲催呢?

  3.屠戮京师

  董卓最惨绝人寰的一件事,就是迁都长安前,对京师洛阳,及周边地区实行“三光政策”。大军离开洛阳后,曾经的花花世界洛阳变成了鬼城,从皇宫到民宅一片焦土,从官宦到百姓,人去屋空。

  几年后,汉献帝还都,不得不挖野菜充饥,官员们大量饿死。这个细节也表明,洛阳被董卓搞成了货真价实的废墟。

  纵兵劫掠不罕见,可是董卓为何要把洛阳变成鬼城?驱赶老百姓到关中,其实是一件很费力的事,他为何要这么做?劫掠财物肯定是解释不通的!

  4.困守郿坞

image.png

  坞堡是民间用于防守盗贼的防御性建筑,董卓修建了占地相当于今天四十亩地大的郿坞,这个举动实在太烧脑,他就是帝国第一人,皇宫几乎都是他家后院,哪个盗贼敢抢他?

  更难以理解的是,董卓从洛阳杀到长安,一直屠刀不停,是什么导致他“精神失常”?

  甚至董卓的死,也充满谜团,吕布真的会因为一个婢女跟董卓翻脸?王允的离间计真的那么管用?

  以上事件,是董卓败亡的几个关键点,如果目光仅仅盯在肤浅的解释上,根本看不清历史真相。

  关键事件的真相解析

  我以个人的理解,对以上事件作如下解读:

  1.废立皇帝,是董卓砍断皇权政治基础的一步妙棋

  其实刘辩和刘协,从个人角度来说差异不大,所谓聪明愚笨都是借口。刘辩有一个刘协不具备的优势——何氏外戚势力。

  董卓进京后,虽然何进、何苗都死了,别忘了何太后还在,围绕在何氏周边的士族集团势力还在。按照东汉的惯例,太后有临朝听政权,只要何太后在,何氏势力可以重建,这显然不符合董卓的利益诉求。

  刘协则不一样,他的母亲早被何太后杀害,他的舅族是平民,汉献帝登基后多方寻找,才找到自己的舅舅。所以,刘协就是政治孤儿,便于控制。

  这才是董卓立刘协,并且杀掉何太后的原因。

  以事后的眼光看,董卓这一步犯了个错,他没有认识到废立皇帝,会让他与士族集团矛盾走向不可调和。他也高估了武力对政治的影响力,满以为屠刀之下,所有人都会低头。

  2.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是董卓无法媾和的政治势力

  有人可以低头,但是只有一类人不可能低头——关东豪门士族集团。

  东汉跟任何一朝都不同,它是皇权与豪门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这些豪门士族的待遇也不一样,洛阳周边的关东集团,才是帝国的政治核心,比如袁氏、杨氏、荀氏、陈氏等。

  关东豪门集团是一个利益整体,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抱团与排外。董卓很不幸,他是西凉陇西士族集团一员,跟关东士族尿不到一个壶里。

image.png

  董卓以武力挟持皇帝,不光创造了军阀势力干预政治的恶例,还强行夺取了原本属于关东集团分享皇权的政治待遇。所以,无论董卓做什么努力,关东豪门士族都不可能对董卓低头,无关品行。

  董卓最后杀了袁隗,就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干脆决裂!

  3.洛阳变废墟,是董卓对关东豪门集团的釜底抽薪

  把洛阳彻底摧毁,虽然很丧心病狂,但符合董卓的政治利益,他要彻底毁掉关东士族集团的政治大本营。

  拉拢不行,董卓只有一个办法,迁都长安,把政治中心迁到离陇西(西凉)集团更近的关中。为了彻底除根,他决定让洛阳变废墟,把百姓全都强迁关中。这一招狠毒,相当于为了抓捕猎物,不惜放火烧山。

  所以,我们不能把董卓的劫掠,仅仅看作是贪财,其目的远比谋财还要歹毒!

  4.郿坞是董卓失去西凉集团支持后的最后疯狂

  跑到长安的董卓,为何依旧疯狂呢?很简单,他发现“家乡人民”也不支持他。

  再次重申,东汉的政权基础是豪门士族集团,董卓迁都长安,就是希望得到关中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那么,关中集团为何也对他紧闭大门呢?

  因为董卓犯了一个忌讳,他依靠武装干预政治,破坏了豪门士族集团政治斗争的潜规则。豪门集团之间有冲突,也有合作,都是在规则可控范围内,基本的诉求是天下不能乱,天下乱就损害了豪门集团的集体利益。

  董卓的行为,让他已经变质为军阀势力,军阀的介入,必然导致政治环境的破坏,动了豪门集团利益的根。

  最典型的就是皇甫嵩,虽然表面臣服于董卓,其实心怀不甘。同样的还有盖勋、李肃等人。董卓曾经在宴席上,一次性处死数百名北地郡反叛者,又以反叛为罪名,大量诛杀关中旧贵族。可见董卓与西凉集团、关中集团已经彻底翻脸。

  王允之所以被董卓选中出任司徒,就是因为他是河东人,不属于关东集团,从地缘上看,属于西凉集团。

  愈演愈烈的反对声,令董卓也胆寒,修建郿坞,很显然是在做最坏的打算,所谓要东征,只是骗人的口号,亦或是给自己打气而已。

image.png

  吕布是安定郡人,同属西凉集团。我们发现,董卓阵营的核心骨干,基本都是西凉寒族,甚至包括他自己,也算不上西凉豪族。

  个人认为,王允、吕布、李肃等人之所以要刺杀董卓,就是见到董卓离豪门集团远走越远,成了没有根基的浮萍,失败在所难免。所谓桃色新闻,只是文学作品的点缀,怎么能左右得了政治走向呢?

  董卓败亡的历史根源

  到此,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总结董卓的失败:

  董卓的身份,决定了他融入不了东汉政治生活的核心层,失去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支持的他,注定他只能做东汉秩序的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

  董卓以军阀介入政治的做法,让他站在了关中豪门士族集团的对立面,所以董卓虽然离开了洛阳虎穴,却又掉进了关中狼窝,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失去政治基础的情况下,董卓错误地站在了帝国政治的制高点,又采取了种种激化矛盾的做法,等于给自己的脚下点了一把火,烧焦的是自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