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周天子都传了很多代 期间就没有一个周天子吊起大梁吗

  还不知道:东周周天子能力的读者,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周时期周天子传了那么多代,就没有一个能挑大梁一统天下的人?

  按理说,在西周末期周幽王死于申侯之手后,大周政权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之后,苟延残喘的东周,只是因为“周”这个符号是维持诸侯平衡的核心,至于周室正统只能算作是行尸走肉罢了。

  公元前770年,被老爹抛弃的姬宜臼被诸侯们捡了回来,大伙尊他为周平王,让他来主导东周王朝。

  与后世的汉献帝相比,周平王还要更惨一些,因为“挟天子”的诸侯太多了。

  除了原本就实力强劲的几个诸侯国在蠢蠢欲动,因平定犬戎而立下大功的秦襄公亦跻身诸侯之列,成了终结春秋战国时代的伏笔。

  说到这,可能很多朋友会问了:东周时期周天子传了那么多代,就没有一个能挑大梁一统天下光复周室的存在吗?他们为什么没进行改革复兴周统呢?

image.png

  因为以下几个因素,周天子复兴的难度堪比登天。

  第一个因素:王室疆域狭小

  周幽王是个混蛋国君,天子当的好端端的,偏偏要拿万里河山开玩笑。“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大家都听说过,放到现代来看这种傻缺行为,就像大国领导人拿导弹当鞭炮放一样。其实烽火戏诸侯只是西周灭亡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周幽王打算改立褒姒为王后,并废掉了原来的王后申氏。结果,前老丈人申侯不愿意了,伙同外族一块颠覆了大周王朝。

  其实,原本西周正统还是非常有公信力的,这一点从烽火戏诸侯事件中就能看出来。大王在烽火台上点燃茅草,没到半个月天下诸侯的人马就都聚集在城墙下翘首以待了,如果真遇见战争估计这批勤王军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周幽王像是闹着玩一样将公信力挥霍一空,真到和申侯玩命时人家就不来了:反正您老人家也是寻开心,您自己乐呵去吧。

  犬戎加上申侯的军队轻而易举地踏平了镐京,将这座都城毁于一旦。在战争期间周王室已失去了大量领土,加上后来周平王上台后将一大片地盘送给秦国,后来又举国迁都到洛邑,所剩的领土已非常有限了。

  在东周初期的地图上,我们能看到齐国、燕国、秦国、晋国这些巴掌大的强国,也能看到郑、宋、中山、徐等几十个指甲盖大小的诸侯国。倘若,周天子有“巴掌大”的地盘,估计和诸侯们说话的态度能硬气一点,遗憾的是周天子的地盘和指甲盖差不多。

  第二个因素:宗室内乱

  周幽王带着对诸侯的怨恨驾鹤西去了,周平王看似继承了父亲的大位,成了下一任天子,但是,他的影响力却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摆脱不了弑父杀君的嫌疑,所以,诸侯多半不会听他的,只有郑、晋两国支持他,却还有着政治目的。

  除了这两个支持周平王的国家之外,其余绝大多数国家或尊周携惠王为正统,或打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尊周携惠王为正统。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国家有两个周天子的情况恐怕只有东周初期才会出现。

  这种情况,总共持续了二十一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总算是打败了周携惠王。然而,在接下来的九年里天下诸侯并未归心,仍然没有诸侯支持周平王。

  于是,周平王做了一个十分正常的举动,那就是:仰仗支持着他的郑国和晋国,还有曾帮他解决内乱的秦国。

  在天子的帮助下,这三个国家的势力越来越大,天下形势也越来越混乱。

image.png

  第三个因素:周天子失去威信

  谁都没想到,在秦、晋、郑三家势力急速膨胀的过程中,郑国竟第一个跳出来称霸。根据地图来看,郑国属笔者前文中说的“指甲盖”,地盘不大兵力不足,偏偏喜欢叫嚣。虽说,郑国在短暂的风光之后,迅速龟缩在晋国与楚国之间当起了墙头草,但郑国的确踩着周天子风光了一小段时间。

  周桓王上台时,想要励精图治,让大周重新成为天下归心的正统王朝。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肯定要先拿郑国这个嚣张的“软柿子”下手。周桓王昭告天下,免除了郑庄公在朝廷的公职。为了打击报复周桓王,郑庄公率兵闯入周地,在秋收时抢先割了周国的麦子。

  显然,郑庄公根本没把天子放在眼里,此举无疑是在挑衅。于是,周桓王立马拉拢周围的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组建联军讨伐不知好歹的郑国。

  不得不说,虽然郑庄公比较膨胀,但他确实有两把刷子。

  在战争爆发以后,郑国立即以“鱼丽”的阵型迂回进攻,将陈国、蔡国、卫国的军队全部打跑(有可能是这三个国家没有出力),然后,围歼了天子的周军。

  周桓王一败涂地,逃跑时肩膀还中了一箭。

  天子之师,加上四个国家的援兵,竟让小小的郑国打得像丧家之犬一样败逃。虽然,周桓王的失败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对于诸侯而言,结果就是一切。周桓王败了,周天子已失去一切权威。即便表面上大伙还管他叫一声天下共主,但已没人把天子当盘菜了。

image.png

  第四个因素:王室颜面扫地

  楚国君熊通用暴力手段胁迫随国,让随国国君向天子请命,申请让熊通当第一任楚王。其实与其说是请命,不如说是“通知”。因为楚国已经成为强国,人家有那个资本称王。偏偏式微的周桓王没有领会到这一点,强硬地拒绝了请命。

  熊通表示:向你请命不过是给你面子,真当我听你的?

  没过几天,熊通便在宫里挂上了楚王的大旗。周桓王这时的态度相当微妙,熊通的态度摆明了是在挑衅,如果不给他个教训那将来谁都会在周王室的头上踩一脚。偏偏硬气的周桓王软了下来,放任了熊通的行为,权当没看到。

  如果说,熊通时代的楚国只是有了称王的资本,那么,到了楚庄王时期的楚国就已经是足以撼动周统的庞然大物了。

  楚国在与晋国打了一场之后,楚怀王曾将人马开到洛邑,还问前来游说的王孙满:“你说王宫里摆着的九鼎重不重?我想搬起来试试。”

  估计如果没有王孙满的一番劝导,楚庄王就真的将九鼎带回楚国了。

  既然弊病这么多,那么,周天子为什么没有进行改革呢?这里面的因素有三个:

  第一个因素:人才凋零

  鉴于前面四个因素,周天子已式微到了极点,相信每个周天子都想到了改革。然而,但凡改革,总得有商鞅一样的人才,周王室根本没有能耐延揽到这样的人才。

  东周时期天下人对周王室缺乏认同感(除了孔子和他的门生),谁会选择一个停盘的公司打工呢?比起去周王室当官,倒不如去齐、楚、秦等几个有发展潜力的公司。

  没地盘,人才不入境;没前景,人才不效忠;没声望,人才不归心。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周王朝根本招募不到像回事的改革官,改革自然无从谈起。

image.png

  第二个因素:周礼废弛

  哪怕是后世的儒生,都在谈“复兴周礼”。礼说的不止是礼仪,还有规矩和传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一套现存的法律或规则的约束,改革是缺乏执行力的。

  然而,从周王室的表现上我们不难发现其公信力缺失、周礼废弛的原因。

  赵魏韩三家分晋以后,周威烈王对这起事件没有给出裁定,而是直接认同新三家为诸侯。这种做法,让诸侯们看到这种口头名分的实质:只要你有地盘,你就是诸侯。

  后来。周安王认同了田氏的齐王地位,等同于他默认了齐国与周国等同的地位,这是完全不合乎礼法的。

  为什么周桓王不敢认同熊通?

  就是因为这样做会直接让残存的周礼彻底失去公信力。

  连基本的规则都没有了,改革是根本无从落脚的。

image.png

  第三个因素:缺乏有魄力的领导人

  即便缺乏人才,即便缺乏这样那样的条件,作为领袖的天子不该自暴自弃,该排除万难主导改革,才能给周王室换来一线生机。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没有一个周天子拥有改革家应该具备的能力和魄力。在东周时期的周天子中,我们很难挑出优秀的领导人。

  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各诸侯国的发展速度一会快一会慢?

  赶上强大的国君,国家发展速度自然快;遇上坑爹的诸侯,国家的发展速度自然慢。

  领导人,是主导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显然,历代周天子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和魄力。

image.png

  归根结底,一切都是西周分封制埋下的隐患。那些昔年推翻殷商的开国元勋,他们的后代纷纷与大周天子唱反调,纵使姬发有远见卓识,也绝对预见不了这番场面。难怪秦始皇刚当了皇帝便改制。把天下分给其他诸侯共治,在封建时代着实不是什么英明之举。

  参考资料:

  【《史记》、《中国历史大辞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