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作为三分天下的其中得主 东吴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东吴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一看。东吴作为三国之一的国家,东吴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东吴的实力有那么差吗?
东吴缺乏在进攻性战争中打硬仗的能力。公瑾文武兼备才能优秀,但是在攻坚的时候也难免四处迂回,难道说是周公瑾才能不足吗?很明显是整个东吴的实力并不支持东吴去打硬仗。我觉得终孙氏一族,从未少过贤良之臣辅佐,孙坚起兵就有程普黄盖韩当等大将辅佐,后孙坚战死,孙策投靠袁术,又南下江东,经历众多变故,手下诸多将领仍在,后孙策遇刺,孙权未至弱冠便执掌大权,更有张昭周瑜等良臣辅佐,立足江东。
终孙权一世,每次危难之时总有人站出来,赤壁之战曹操军队压境,有周瑜站出来。夷陵之战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有陆逊出来擦屁股。后来孙权如此对陆逊,陆逊儿子陆抗仍对孙吴忠心耿耿。包括孙权后期诸多作死行为,孙权死后宗室之乱,都有忠臣出来平乱,延长孙吴国祚,不得不说,运气真的不错。魏军从未涉足长江南岸,因此灭吴绝非想象的那样轻松。
晋国政坛内部的钩心斗角形成了掣肘,支持灭吴的羊祜和杜预长期担任荆州统帅,发动灭吴战役必定以荆州军团为主力,灭吴后杜预等人将会进一步巩固地位,这是贾充荀顗等人所不愿看到的。所以晋国内部一直都存在巨大的反对伐吴的声音,并且对司马炎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是否对吴开战这一话题在晋廷争论了十几年,迟迟不能拍板。外部局势不稳,也就是西北叛乱影响了司马炎伐吴的态度,这一点其他人也回答了,这里不再赘述。
三国时代,放在整个历史的背景中去看的话,其特殊性在于,这是第一次出现“南方政权与中原分庭抗礼,长期对峙”的局面。前三次一统战争中,无论是嬴政、刘邦还是刘秀,他们把北方基本平定的时候,江南完全无力抵抗,被轻松推平乃至传檄而定。然而,江南的开发在两汉四百年里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这第四次“一统战争”时,量变产生了质变。曹操一统了北方之后,发现前三次的经验在自己这里不好用了,南方这两个家伙竟然可以长期抵抗。
第一次出现南北对峙局面,也意味着南方政权的实力仍然弱于北方,更没有“守江必守淮”一类的经验可供参考。219年的偷袭荆州,正是无先例可依的状况下做出的错误战略。制约东吴扩张能力的最大因素就是江东相对北方的发展程度。我认为,东吴进取的机会就是200年官渡之战时与袁绍夹击曹操。然而,孙策的骤然离世让这一计划成为了泡影,随后几年里孙权必须整合江东内部危如累卵的局势,而此时北方大势已定。
孙刘都为击退曹操出了力,按理说应该各得一分地盘,而孙吴是联盟主导方,出兵多,多分一点顺理成章。但实际上,孙吴只占据不完整的南郡和江夏,刘备则占据了荆南四郡。我觉得这可能是种临时性安排,荆州地盘还需要进一步分配。周瑜死后,南郡易手,这又是一次交易。此后,孙权只拥有江夏和长沙分出的汉昌郡,如果这是最终分配,孙权是不可能接受的。因此这次协议应该还是临时性的。
后来孙权派吕蒙取荆南三郡,很有可能这三郡就是前期协议中孙权要得到的地方,或者是孙权自认为需要分到的地方。经过一番博弈后,最终湘水之盟,双方平分荆州。单从荆州的归属看,双方尚可接受。但刘备当年抵制孙吴取益州,后来借南郡的地利得了益州,孙权很可能心理不平衡。加之双方几乎兵戎相见,这也埋下了白衣渡江的伏笔。总之,荆州问题是利益分配的问题,而不是孙权或刘备哪方不要脸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