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四大都督中,吕蒙是不是被低估了呢?

  我们所说的东吴四大都督中,吕蒙一直被低估,而此人被高估了,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事实上,四人中真正担任过大都督的,只有陆逊1人而已。不过,四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曾是孙权集团实际上的军事负责人。

  普遍认为他们之间的排名应该是周、陆、吕、鲁,但我们从如果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内政外交层面进行分析后,或许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细节。

  01 周瑜立国

  对于孙吴的奠基作用,除了孙策,就是周瑜了。

  (1 战略方面:二分天下

  与诸葛亮隆中对不同,周瑜的战略规划是逐渐清晰和明确的。

  公元202年,周瑜向孙权给出的第一个战略建议是,延揽人才、保持独立,待时而动。

  其中,拒绝纳质于曹操这一点很重要,与程昱建议曹操拒绝纳质于袁绍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受制于人,这是后来孙权能够稳坐江东、建国称帝等一切的基础。

  但此时,对于孙集团的发展之路,周瑜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只是建议孙权多收人才,边走边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周瑜的战略规划逐渐成型,这就是著名的二分天下之计。

  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先取荆州;第二步以西取巴蜀汉中;第三步,与马超结盟,偏师固守西线;主力集中于襄阳,与曹操对峙,缓图北方。

  这就是为什么,周瑜在赤壁战后苦战一年也要拿下南郡。

  但随后,事情出现了变数,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单以江陵为基地进军巴蜀的话,补给线过长,而且容易被刘备掐断补给线。

  为解决这一问题,周瑜曾进言软禁刘备以控制他的建议,但遭到孙权的拒绝。而后,周瑜准备忽略刘备,继续走两步,并得到了孙权的同意。

  只不过,周瑜还没来得及实现这一战略,就病逝了。

  关于这一战略的前提条件,周瑜只说了曹操“忧在腹心”,无暇南顾,张鲁刘璋相攻,却忽略了扎在荆南四郡、对巴蜀早有想法的刘备,所以,实事求是的说,周瑜即使不死,这一战略实现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不过好歹,这已经是东吴四英杰提出的最清晰的全盘战略了。

  (2 实战方面:赤壁之战、江陵之战

  周瑜的代表性战役是赤壁之战、江陵之战。

  可以说,这是东吴的立国之战,没有这两战,就没有后来的东吴。这就是为什么子彧说,周瑜立国。

  赤壁之战是周瑜的军事杰作,坚决的自信、冷静的对峙,随后寻找契机后,果断诈降、出击,大败曹军。

  虽然有些冒险,但整体上来说,周瑜在此战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也赢得了对手曹操、主公孙权、部下程普等将领的一致认可。

  而赤壁之战后,周瑜并没有满足于战胜曹操的战果,而是率军趁胜追击,与曹仁在南郡展开了为期一年多的江陵之战。

  第一阶段,周瑜果断分兵,在夷陵城下大破曹仁,提前截断其归路,追击曹军捕获军马;

  第二阶段,周瑜在决战中骑马督战而受伤,随后强起巡视各营,激励士气,终于在近一年的对峙中消耗了大量的曹军有生力量,导致曹仁不得不承认失败,退往襄阳。

  果断追击、分兵应战、骑马督战、亲自上阵,可见周瑜并不是一个稳健的指挥者,而是一个军事风格强悍,大胆而冒险、喜欢进攻的指挥者。

image.png

  这两战的战绩来看,周瑜的军事指挥能力,可以说不逊色于任何名将。

  (3 政治外交方面:无

  孙权刚刚上位,威望不足,但周瑜却不像张昭犯颜直谏,而是保持礼节,以此来支持孙权、提高孙权的威望。

  可以说在政治情商方面,周瑜还要胜张昭一筹。

  而周瑜的外交风格,跟他的作战指挥风格一样,大胆而冒险,诡秘难测。

  赤壁之战时,周瑜一句“名托汉相,实为汉贼”,彻底绝了和谈外交之路;刘备占据荆南时,居然提出软禁刘备而控制其势力的想法,这与袁绍曹操当年收取人质类似,但却更加激进和大胆。

  总的来说,周瑜的外交内政表现很少,最主要的困刘之策又没有实施,只能说有胜于无。

  02 鲁肃借力

  周瑜死后,鲁肃接替其位统军,但鲁肃虽授武将,却更像一个文官和谋士,强调盟友和外力。

  (1 战略方面:榻上策、孙刘联盟

  鲁肃最大的战略贡献,是所谓的榻上策。

  榻上策的核心思想有两点,其一,明确了汉室已经无力回天、曹操也已经强大的事实,劝说孙权割据自立等待时机;其二,孙权目前的上策仍然是固守江东,趁曹操还没南顾时,攻伐刘表和黄祖,尽力在长江以南扩展疆域。

  榻上策提出了方向,但对于如何攻伐,何时发兵等等具体问题,却只字未提。

  所以,与其说是战略规划,榻上策更像是一个模糊的构思,且只看到了曹操和荆州,并没有看到华夏全局,并不成熟,也不完整。

  公元208年,刘表病死,鲁肃提出了他的第二个战略规划。

  鲁肃的核心思想是,抢在曹操之前关注荆州。而对于如何对待荆州这块肥肉,鲁肃提供了两种方案。

  如果刘备和刘表诸子不和,则趁机攻取荆州;如果刘备能团结刘表诸子,则与之结盟共抗曹操。

  这份战略,比起榻上策退了很大一步,那就是从单独抗衡曹操,到自认为不能单独抗曹。

  比起周瑜的愈加清晰和明确,鲁肃的两份战略却眼光日渐局限,转而想要借助外力和盟友保证自身安全,而不是军事扩张。

  因此,子彧以为,在战略眼光和规划方面,鲁肃比周瑜是不如的。

  (2 实战方面:无

  鲁肃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单独指挥的战役。

  周瑜主军期间,鲁肃一直在孙权身边担任谋主;周瑜去世之后,鲁肃虽领兵最多,却始终只是跟随孙权作战。

  所以,鲁肃更像是周瑜猝死、诸将不堪大任的青黄不接时期的一个过渡者,等到吕蒙被培养起来,鲁肃几乎就被晾在那了。

  (3 内政外交方面:孙刘联盟

  四英杰中,三杰都以军事见长,而鲁肃则以谋略外交见长。但鲁肃的主要外交精力,都放在了孙刘联盟之上。

  但事实上,盟刘没太大问题,借南郡则不见得高明。

  鲁肃之所以主张借南郡与刘备,是为了“多操之敌,而自树党”。

  看一下地图我们就明白了,这话的真实意思是,把东吴独自承担来自曹操的军事压力,变成刘备也与曹操接壤,孙刘共抗曹操的压力。还是刚刚说的,借助外力保证自身安全。

  曹操听闻此事,“落笔于地”,是正常反应。因为确如鲁肃所说,曹操从此多了一个敌人,然而,这却并不是能成为鲁肃的骄傲。

  鲁肃主张借地,是想借刘备之力共抗曹操;孙权同意借地,是因为刘备同意共同攻蜀而力有不足;而刘备之所以提出借地,却是怀着隔绝孙权攻蜀的跳板、而自收“吴蜀之利”的阴谋。

  这一点,周瑜等人看得很清楚,但孙权和鲁肃却一叶障目。

  虽然周瑜的二分天下也不易实现,但只要南郡在手,都是有机会的。但从刘备借南郡开始,孙权对巴蜀汉中鞭长莫及,只能眼睁睁看着刘备将这些地方一口一口吃掉。

  所以,借南郡是诸葛亮隆中对成功的第一步,却是东吴注定只能成为割据政权的起点,也是鲁肃战略和外交的失败。

  03 吕蒙开疆

  作为东吴的第三任军事负责人,吕蒙是孙权培养和提拔的第一个嫡系大将,也是为东吴取得领土最多的大将。

  (1 战略方面:东据江淮,西取荆州

  作为一个以武起家的将领,当周瑜、鲁肃在大谈国家战略时,吕蒙却在思考如果保住部曲、建功立业。

  直到鲁肃去世前,吕蒙才从一个屡献奇计的将领,变成一个战略大家。

  217年冬,吕蒙首次向孙权进献了他的战略规划:东据江淮,西取荆襄。

  周瑜去世后,孙权身边一直很缺乏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谋士,因此,到底是东进荆州,还是北伐徐州,孙权始终很犹豫。

  东进,又不愿独面曹操军事压力;北进,则是不能东进下孙权的理想战场。

  然而,吕蒙却独具眼光的说道:

  北向,徐州易攻难守,有利于骑兵驰骋,打得下守不住,不如凭借强大水师和船坞,固守水网密布的江淮地区;

  而东吴,刘备和关羽是不可信任的,而只要我们能全据长江,就不需要关羽的帮助,也不愁曹操来犯,为什么不趁着现在强大,以武力攻取荆襄呢?

  吕蒙还详细规划了,由孙皎守南郡、潘璋守白帝、蒋钦率万人为长江机动部队的长江守备方案,以及伪结关羽、而阴图之的荆州攻取计划。

  子彧以为,比起周瑜的好高骛远、和鲁肃的妄自菲薄,吕蒙的这份战略规划书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数据齐全,规划详细,至少从操作层面,比前两份都要优秀。

  当然,其缺点是只考虑到攻取荆州这一点,眼光不够长远,格局不够宏大。

  然而,当时天下局势已经不是周瑜、鲁肃时期的诸侯割据,而是天下三分,所以这已经是东吴的最优解了,并不能完全怪吕蒙。

  (2 实战方面:皖苏会战、湘水划界、荆州之战

  作为一个实战派将领,吕蒙几乎参与了200-220年东吴所有重要战役,在江陵之战、皖城会战、濡须之战中表现均可圈可点。

  而最出彩的,要数湘水划界(计取三郡)和荆州之战(白衣渡江)。

  公元215年,孙权、鲁肃索荆州而不得,便计划武力攻取,吕蒙负责执行。

  长沙、桂阳传檄而定,零陵太守郝普据城固守,刘备前来救援,孙权密令撤军。而此时,吕蒙利用时间差,计降郝普。

  因汉中战事吃紧,刘备不得不承认这一既定事实,孙刘沿湘水划分疆域,史称湘水划界。

  公元219年,在战略规划得到孙权认可后,吕蒙却无机可乘。

  然而,吕蒙奉行的原则就是,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于是,吕蒙一面结好关羽,称病而举陆逊自代,一面却加紧谋划武力攻取,关羽果然中计,居然率军与曹操争衡于襄樊。

  于是,吕蒙首先率军扮做商旅偷袭了荆州,然后安民抚孤,还让军士家属去信军中,瓦解关羽军心,终于导致关羽士卒离散,孤身被俘。

  吕蒙和周瑜一样,属于鹰派人物,但比起周瑜擅长打硬仗,吕蒙却心思更加细腻,更善于取巧,军事指挥能力可以说不相上下。

  (3 内政外交方面

  武将出身的吕蒙,并没有在内政外交方面留下太多谏言,吕蒙比较强调实力说话,认为盟友什么的都不可靠,只有拿在自己手里才是王道。

  孙权让他取三郡,他则尽力攻取三郡,哪管此举会大大得罪刘备;要取荆州,就白衣渡江,哪管此举可能会面临曹刘两方压力。

  所以,在这方面,吕蒙是不如周瑜和鲁肃的。

  04 陆逊守国

  作为孙权时代四大都督的最后一位,陆逊同时也是从军时间最长、官爵最高的一位,却与前三位风格迥异。

  (1 战略方面:然后更图

  不管怎么样,周瑜、鲁肃、吕蒙都是想着战略进攻,怎么样让东吴疆域更广,但陆逊的脑回路却不太相同。

  他给孙权上的奏折,除了曾与吕蒙一起攻取荆州外,几乎都是政治方面,几乎没有战略规划和主动进攻。

  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东吴大胜,但却除了保住疆土,并没有其他什么战果。所以,陆逊主持东吴军政期间,吴国虽然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但吴国疆域却几乎没有变化。

  在其后的一份上书中,陆逊说出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大意就是,军事上别瞎折腾,励精图治,先民富,再国强,然后再说。

  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作为当时三足鼎立的局面,你不打其他人其他人就要打你,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这一点上,子彧以为,作为一个以战术闻名的统帅,陆逊不如周瑜、吕蒙,甚至不如鲁肃。

  当然了,陆逊的强项是,不管你怎么来,我都守得住。

  (2 实战方面:夷陵之战、石亭之战

  陆逊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吕蒙策划的荆州之战中;后来在征讨山越的战役中,陆逊也多有战功;但陆逊最出彩的还是是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

  夷陵之战中,面对外有刘备气势汹汹的挑战,内有诸将不服、怨声载道的局面,陆逊能够隐忍不发、静待时机长达半年,这一点,非常难得。

  而后,等到多次伏击陆逊皆不上钩的时候,刘备开始出现部署失误,此时的陆逊跟换了个人似的,果断出击,火烧夷陵,使得刘备大败而归。而后陆逊迅速组织追击,也显示出了作为大将和统帅的敏锐和果决。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陆逊似乎有点得过且过的意思,没追到刘备?那就算了呗,回去睡觉。

  公元228年,石亭之战爆发。

  周舫先是诈降诱曹休,曹休果然上当。陆逊都朱桓、全琮等人在石亭大破曹休。

  然而,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贾逵率军疾行,抢占了夹石要塞,导致东吴不能扩大战果,只能见好就收。

  事实上,朱桓在开战之前就曾建议,夹石和挂车,是曹休撤军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设伏拦截,必定可以逼降曹休,占据淮南,进而窥伺许昌、洛阳,这是万世之功啊。

  如果夷陵之战没追到刘备,还可以说是因为要防止曹丕偷袭,但现在吴蜀联盟,诸葛亮的主力远在汉中,陆逊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所以,凭借这两战大胜,陆逊军事指挥能力虽然可以与周瑜、吕蒙比肩的;但从风格上看,陆逊并不是鹰派人物,却是个鸽派,奉行主动防御,并不喜欢进攻。

  (3 内政外交方面:颇多建言

  虽然陆逊以军事闻名,但陆逊的传记中,更多的却是关于政治外交方面的建言,而且与鲁肃多半是战略和外交不同,陆逊的建言大多是民政。

  226年,陆逊上表减轻刑罚,广施恩德,放宽田赋;229年,陆逊进言说,法律太过严苛,应该宽松一点,才能有人才归附;238年,陆逊上表说,应该先治理民政、积累财富,然后再说其他。

  《三国志》评价他说,陆逊虽然身在荆州,却心忧国事(逊虽身在外,乃心於国)。

  但事实上,他睿智而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与前三杰都是孙氏带来的外地士族不同,陆逊是江东本土士族的代表,而他们的出发点是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为孙吴帝国开疆拓土。

  早年陆家是反对孙氏政权的,现在陆逊出来辅政孙氏,同样不是为了孙家能够统一天下什么的,而是为了让陆家上面有人好说话。

  所以,保卫东吴这一亩三分地,陆逊很神武,但一旦要开疆拓土,陆逊就出工不出力了。

  这不是能力问题,是态度问题。

  05 谁更厉害?

  根据一般的评价,大多认为周瑜=陆逊>吕蒙>鲁肃。这一评价大约与他们的共同的主公-孙权的评价一致。

  对于周瑜,孙权的评价是王佐之资;无有公瑾,吾不帝也;

  对于鲁肃,孙权则说是二长一短,二长是劝其自立和赤壁主战,一短则是借地给刘备;

  对于吕蒙,孙权说他,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也就是说,格局不如周瑜宏大,但比鲁肃要强;

  对于陆逊,孙权评价是,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公瑾雄烈……君今继之。也就是说,跟伊尹、姜子牙一样,与周瑜相当。

  但经过以上分析,子彧却认为有待商榷。

  战略规划方面,周瑜全面,但可操作性低;鲁肃模棱两可,无具体方案;吕蒙可操作性强,但略显局限;陆逊几乎没有;

  战术指挥方面,周瑜大胆冒险,擅长打硬仗;鲁肃不擅长打仗;吕蒙心思缜密,擅长攻心打巧战;陆逊沉着冷静,善于打防御战。

image.png

  内政外交方面,周瑜、吕蒙建言都很少,鲁肃善于外交,而陆逊更喜欢管民政。

  作为“大都督”,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最主要的,内政外交应该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大政而不是民政。

  同时,我们发现,陆逊可以藏拙,不图进取,使得东吴只能割据自守,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所以陆逊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格局,其实比前三位都要小。

  所以,子彧以为,四人的排名应该是,周瑜=吕蒙>陆逊>鲁肃。

  吕蒙得以与周瑜比肩,在于他的态度和贡献,他的战略规划最具有可操作性,而这正是周瑜的战略规划所欠缺的。

  至于吕蒙的格局偏小,导致吴险些被魏蜀夹攻,子彧窃以为这不是吕蒙的锅,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他作为军人能考虑到的最优解。

  而陆逊始于家族格局,不图进取;鲁肃失于军事才能,和丢失南郡的战略失误,应该排于此等。子彧以为,这两人都被高估了。

  至于陆逊和鲁肃二人,鲁肃一力促成孙刘联盟,却导致刘备坐大,与关羽对峙时还一筹莫展,受制于人;而陆逊在与刘备、曹休等人的较量中,却沉着冷静,智计频出,屡挫强敌。

  由此,高下立见,陆逊肯定还是要强于鲁肃的。

  而陆逊如果不是江东士族出身,或许在上一辈大佬纷纷逝去的三国中期,是真的可以与周瑜比肩,和诸葛亮、司马懿进行一番精彩博弈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而我们至今,还被陆逊人畜无害的外表所欺骗,没有看到他的本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