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曾经设立的“荡魏将军”到底是做什么的?

  杂号将军,又称列将军。中国古时候历史上武职官衔的一种统称,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唐以后逐渐衰微。自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为重号将军,为皇帝麾下的最高级武将。此外即众多的杂号将军。重号将军的职位高,轻易不封,为常设武将官职。而就杂号将军来说,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在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就设立了不少杂号将军。比如关羽、张嶷、张辽、张郃、程普等人,曾担任的“荡寇将军”,就属于杂号将军的范围。至于本文所要说的“荡魏将军”,则是孙权设立的一个杂号将军。在寓意上,“荡魏将军”包含了荡平曹魏的意思。在东吴历史上,共有两位武将曾担任“荡魏将军”一职。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由此,就吕据来说,可以说是出自江东的武将世家了。一开始的时候,吕据因父亲功勋,授任郎官。吕范卧病时,任副军校尉,辅助执掌兵马。黄武七年(228年),吕据的父亲吕范去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拜安军中郎将。在此基础上,吕据这位武将多次征讨山越,每次皆能取胜。随潘濬讨伐五谿,并立战功;随朱然进攻樊城,与朱异攻破樊城外围。在多次立下战功之后,吕据回师后任偏将军,入朝任马闲右部督、越骑校尉。

  《三国志·吴书·吕据传》中记载:“太元元年,大风,江水溢流,渐淹城门,权使视水,独见据使人取大船以备害。权嘉之,拜荡魏将军。”

  太元元年(251年),因大风使长江水涨泛滥,渐渐淹到城门,孙权派人观察水情,只见惟有吕据派人备置大船防备魏国进犯。孙权对他进行嘉奖,任命他为荡魏将军。由此,对于孙权来说,因为发现吕据在防备魏国进攻上的功劳,所以特别设立了“荡魏将军”一职,以此来嘉奖和授予吕据。在荡魏将军之前,吕据曾担任偏将军一职,后来晋升为杂号将军档次的荡魏将军,这意味着在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一般是要高于偏将军的。比如关羽在公元200年被曹操封为偏将军,后来被刘备册封为荡寇将军,也即由偏将军晋升到杂号将军。

image.png

  孙权病重时,以吕据为太子右部督。孙权死后,太子孙亮即位,以吕据为右将军。建兴元年(252年),吕据率军抵御并击退魏军。虽然当时孙权已经去世,但是,吕据没有辜负孙权的众望,果然在对抗魏国上发挥了作用。五凤二年(255年),吕据与孙峻等进攻寿春,回军途中击败魏将曹珍。太平元年(256年),吕据率军攻打魏国,途中孙峻已死,孙綝掌权。在此背景下,吕据非常生气,也即不愿意看到孙綝这位权臣篡权,于是率军返回,意图废除孙綝。孙綝得知后,命文钦、孙宪率兵迎击吕据。最终,吕据被逼自尽。孙休即位后,吕据得到平反。

  荡魏将军:陆凯

  陆凯(198年-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吴国后期重臣,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和吕据一样,陆凯也出自吴国的武将世家。陆凯于黄武(222年-229年)年间曾任永兴和诸暨县令,任内颇有治绩。因此,陆凯被孙权转拜建武都尉,又迁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战后迁建武校尉。到了五凤二年(255年),陆凯这位武将率军讨斩零陵山贼陈毖,以功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

image.png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中记载:“与诸将共赴寿春,还,累迁荡魏、绥远将军。”

  公元255年,陆凯又转为武昌右部督。当时寿春正发生毌丘俭、文钦的叛乱,吴国亦派兵前往援助,陆凯随军出征。此后,相继被拜授为荡魏将军、绥远将军等职。因此,对于陆凯来说,也曾担任荡魏将军一职,并且和荡魏将军吕据一样,陆凯最终也成为吴国的朝廷重臣。吴景帝孙休继位后,陆凯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这位皇帝后,陆凯迁任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又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三国后期,陆凯的官职不断晋升,可谓平步青云。宝鼎元年(266年),陆凯迁左丞相。而这,无疑可以和曾担任丞相一职的陆逊相提并论,也即在陆逊去世后,陆氏在东吴仍有人才位极人臣。

  在东吴的大臣中,陆凯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而闻名。建衡元年(269年),陆凯去世,年七十二。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评价道:“潘濬公清割断,陆凯忠壮质直,皆节概梗梗,有大丈夫格业。”不过,陆凯的直言劝谏,还是激怒了孙皓这位皇帝。但陆凯始终是重臣,孙皓难以去惩罚他,而其族弟陆抗当时亦是大将,所以惟有容忍。到了凤凰三年(274年),陆凯的族弟陆抗去世。次年,陆凯一家便都被孙皓迁往建安郡,也即遭到了孙皓这位皇帝的打压。当然,不过几年后,西晋大军进攻东吴,手下没有良将的孙皓难以抵挡,最终归降,促使东吴在公元280年正式灭亡。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