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为何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东晋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让为什么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建康建立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历代后人大都知晓,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的关键人物,那就是晋元帝朝的丞相王导。可以这样断定,如无王导,司马睿难以建立东晋,中国历史也可能要改写。

image.png

  (一)共天下者非此王系彼王

  说起来真的是天方夜谭,据野史载,司马懿废魏帝将朝政大权抓在手里后,世上就流传着一句童谣:王与马,共天下。多疑的司马懿听到惊骇不已,恰巧朝中有个叫王金的大臣,司马懿认为就是这家伙要与自己共享御座,过了不久找个理由把其卡嚓了。其实共天下的非此王,而是以后的彼王——几十年后江东的王导兄弟。真格是天道玄远,人莫难知。

  少年时代的王导,心胸开阔,有眼光,脾气好,不与人说长道短,处理事情不强词夺理顺其自然。王导十四岁那年,有个陈留名士给他看相后对王敦说,王导的容貌气质不错,以后可以出将入相哦。王导的名声远播,好些大臣闻其名,请他到其府上工作,王导一律婉拒。

  据史载,当时著名的学者郭璞游历了洛阳、长安,来到建康给王导、王敦说,不要认为那里是京师之地,实际上是个棺山坡。天下将大乱,你们要北上,结交名人士子,作长远的打算。王导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和王敦一起到了长安。两兄弟拜访了当时的长安首富、侍中石崇。石崇骄奢糜烂的生活已有大量史料披露,在此不赘述。

  见长安的达官贵人如此腐朽,王导认为不是他们的理想之地。到洛阳后认识了琅琊王司马睿。也许是天意安排,司马睿对王家兄弟、特别是王导印象很好,两人有一见如故之感。

  天下分裂的局面逐步明朗后,王导要司马睿作好在江都建立新王朝的准备。司马睿说一切事情请王导安排办,干成功了我们两人共有之。

  (二)勤政谋政的高手

image.png

  要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做的事可不少。王导协助司马睿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其一:广交朋友,招揽英才,为组织新班底打好基础。

  王导给司马睿说,当务之急,莫不过于得人。用现代语言表述,人才是最重要的条件,谁有了人才谁就有取胜的希望。王导给司马睿推荐了江东名士顾荣、贺循,并说这两人的名望大,性情傲直,不肯屈就人,要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那样去请才能成功。

  顾荣、贺循见司马睿屈尊招己,礼贤下士,十分感动,欣然前去就职。榜样的力量无穷哦,江东的名士才子皆风靡而至,为东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增加户籍人口,注重发展生产。

  早在三国时代,中原就有许多老百姓举家南迁。到了西晋末年,由于中原战乱不断,不仅大批王公贵人南下,老百姓也整家整族的到南方定居。天长日久,管理跟不上,江南出现不少无户籍的人口。如果把无户籍的人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对于增加国家税赋,扩大财源具有重大的意义。

  王导给司马睿说,汉高祖能成就帝业,除了韩信有杀敌之功外,与萧何在汉中加强户籍管理,努力扩大生产,增加收入分不开。王导亲自出马,组织一班人开展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清理出二十多万户、三十五万多人口,为新王朝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早在三国时期,玄学问世,佛教从国外传入,一直处于正统地位的孔子儒学不断式微。加之长期以来战乱不断,不少人连仁伦礼教都不知何物了。司马睿到建康来不久,王导就给他讲了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兴办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司马睿十分高兴,说王导站得高看得远。

  王导的思路,对东晋王朝有振聋发聩之功,魏晋六朝中国分裂四百多年,而礼教仁义未坠,王导是有大功的。

image.png

  正因为有了王导的先见之明,使晋王朝能够顺利南迁延续。让从北方来的士大夫看到了希望,由衷称赞王导是江东的“管仲”。公元316年,西晋愍帝在长安被后赵主刘曜俘虏后杀掉,消息传到江东,在百官的拥戴下,司马睿登上皇位,史称晋元帝,东晋正式问世。

  (三)“糯米粑粑”的处世哲学

  虽然“王与马、共天下”的童谣应验了,但人们对王导的评价不高,主要是认为他像块“糯米粑粑”,为政讲究清静,不扰民,办事嘛信奉顺其自然不强求。大家笑他“愦愦”,也就是糊涂的意思。他一点也不怄气,还风趣地说,说我糊涂我就糊涂好了。其实他精明得很,为官自有一套本领。

  很会处理与族兄王敦的关系——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长着一对奇目,性格很刚狠,野心勃勃的。王敦是朝廷一个足举轻重的人物,看不起当朝皇帝司马睿。他很想独揽朝政,达不到目的就心怀怨恨。

  司马睿虽然脾气好,性格温顺,但王敦太过霸道,心里很不高兴,慢慢地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司马睿采取重用心腹,另外组织军队的办法来牵制王敦。王敦干脆举兵反抗,硬是抓住了司马睿。王导用生命保护司马睿。王敦叫士兵们抢劫一番后退走。王导写信要他尽忠王室,不要有非分之想。王敦很不服气,准备再次举兵去进攻京师。但这次是天不助人,王敦突然生病死了。王导就采取这样以柔克刚的办法,保护皇帝,与王敦周旋,最后天助搁平保皇帝的事,同时也没得罪王敦。

  劝阻改立皇太子——

  司马睿当上皇帝后,按照周礼立司马绍为太子,但从感情上来说,更倾向立琅琊王司马裒当太子,于是找王导商量。

  司马绍的确缺点不少,身体不好,视力不佳看奏章吃力,贪玩耍等,但与王导的关系很好。王导出于对自己和子孙的考虑,决计帮司马绍。他给出来的理由很堂皇,立长子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司马绍是很贤明的,有点小问题可以帮助教育他。如果将他的太子废了,是不利于社稷的。与此同时,他还主动承担训导太子的任务。见丞相如此维护司马绍,皇帝老子硬是无话可说。

image.png

  永昌元年(322年),司马睿驾崩,司马绍上位,是为晋明帝。为酬王导之功,司马绍给他加官赐财,享受西汉朝萧何丞相那种准带剑上殿、入朝不趋、不用参拜的待遇。三年后晋明帝驾崩,其子司马衍继位,史称晋成帝,王导成为三朝元老,又受遗诏辅政,那风光就不用细聊了。

  为官不贪,不以恶语伤人——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在位宰相几乎没有不爱财的,就是西晋宰相谢安,历代后人对其评价颇高,但据史载也是日食千金,日子嘛过得有滋有味的。可是王导在相位期间,硬是做到了两袖清风,仓无储谷,衣不重帛,朝中的政敌攻击他硬是找不到下手的理由。朝中有人说他的闲话,他只是一笑了之,从不以恶语伤人。

  咸和五年(330年),王导病逝,朝廷以王侯礼安葬。史称自汉以来,名臣的葬礼均没超过此规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