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起源于何时?为何能持续两千年之久

  嫡长子继承制是维系宗法制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嫡长子也必须是嫡妻所生的长子。这是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西周以后的历朝历代王位相传,一般都是父亡子继,且至清以前都秉承着嫡长子继位的传统礼制,清朝有点特殊,因为他还保持着渔猎部落联盟的习俗,唯贤是举,八旗共同推戴,所以清朝帝王基本没有把嫡长子看得很重(唯康熙除外),而是在诸子当中挑选一名威望足以震慑诸部王公大臣,能力足以兼控满汉的天下贤主。

  为何嫡长子继位会在西周至明朝延绵两千年之久呢?当然,并不是说当中历代不存在其他继位方式,而是历代帝王和朝臣们率先考虑的,必定是西周所开创的嫡庶有别,长幼有序,每次打破这样的陈规老皇历,必定会引起腥风血雨,朝局动荡,甚至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像秦始皇幼子胡亥杀兄篡位,汉武帝时戾太子的巫蛊之乱,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变等等。

  那西周为何会开创嫡长子继位的礼制呢?这个制度对王位相传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呢?话说西周以前的历代,商朝的王位继承制是“兄终弟及”与“父亡子继”相结合下来的,也就是说哥哥死后,弟弟继位,等兄弟之列完事了,王位又传承给大侄子开始在下一辈相传。这个传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商汤开国之后,他的长子太丁还在储君任上就早逝了,太丁之子太甲年纪还小,商汤并没有像朱元璋那样直接将王位传给了太孙,而是将王位交给了次子外丙,外丙死后又由三弟仲壬继位,仲壬之后才轮到故太子太丁之子太甲重拾王位,复归嫡系正统。

image.png

  从这段历史实践来看,这个制度似乎挺不错的,像北宋开国的时候,赵家班为了不使皇权旁落到异姓手中,就采取了殷商的传位之法,太祖传于弟太宗,太宗再传于弟魏王赵廷美,廷美继位后当再传于太祖长子赵德昭。当然,历史并没有按这个完美次序发展下去,或许这个次序本身就是“烛光斧影”下的一个天大谎言。

  太宗之后的合法继承人廷美、德昭都相继暴毙,连太宗赵光义自己的长子赵元佐都在悬案之中疯魔成狂了。而皇统回归太祖一脉,竟是九世之后的高宗赵构无子无奈之下,才把王位交还给了太祖子孙孝宗赵眘,着实辛苦万分啊!

  那么我们再回到商周时期,商朝开国之时,由于原定储君发生变故,不得已兄终弟及,弟再传侄,只要一家子讲亲情有良知,就不怕皇位乱了套,但问题就来了!商朝开国时完美的兄弟相传、叔侄相授,真源自于亲情与道德的力量吗?看官们,如果你们真的相信如此,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在商汤到太甲期间,我们熟知商朝历史的人,可千万不要忘掉了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商朝的守护神——开国元勋伊尹。

  伊尹是连狂傲无比的夏桀都三番五次屈身请教,和万分敬重的奇人,他为商朝夺取夏朝天下,可谓功盖寰宇,无人可及,商朝上至开国天王成汤,下至庶民百姓,没有一个不对这个“糟老头”又敬又怕的。所以商汤死后,伊尹按照先王的遗诏,为嗣君进行摄政和监国,不管是老二外丙,还是老三仲壬,更别提乳臭未干的太甲,哪有不畏惧他的道理。

  伊尹身体也是相当的健壮,相传足足活了一百岁,辅佐了四代君王,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作为三朝的托孤大臣,他可谓尽心尽力,太孙太甲即位的时候,可能由于从小失去了父亲,再加上前面两个叔叔的放任,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恶习,也是伊尹严厉地管束和劝诫才使这个纨绔子弟走上了正途。后世也有说伊尹废太甲自立为王,后被太甲逐杀,这种说法实不可信,因为伊尹之子伊陟还做过太甲之孙太戊的辅臣首相呢!

  正因为有了神人伊尹的加持,商朝的“兄终弟及”和“叔侄相授”才得以潇洒走一回。可后来在没有伊尹的情况下,商朝竟酿成了著名“九世之乱”,哥哥把王位传给弟弟,按理来讲弟弟应该把王位还给大侄子,可弟弟的儿子到老爸交班的时候就不干了,堂兄弟间大打出手,拼得你死我亡,一连九代王位都沾满了脑浆和鲜血,很显然这种传位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并没有考虑将皇位传给次子或燕王朱棣等人,而是直接就传给了太孙朱允炆,虽然最终也没有替孙子保住皇权帝位,但明成祖朱棣却为夺嫡篡位倍受后世诟病。

  而西周之所以将嫡传作为正统,也并不是天然已有的,而是汲取了殷商的惨烈教训之后,做出对当时来讲合乎时宜的正确选择,避免了无数的宫廷激变,稳定了龙椅上的王权和天下的安宁。像周朝的携王并立,王子颓、子带、子朝之乱等等,一系列挑战嫡长之位的宫变兵乱,最终无不被嫡传正统破灭摧毁。嫡传之法在周朝以及后世诸朝确确实实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正面作用。

image.png

  事实上商朝的兄终弟及在夏朝时早已有之,史书上记载,夏王泄恨太子孔甲无能,于是传位于弟夏王扃,夏王扃又传子廑,夏王廑才还位给夏王泄之子孔甲。当然这个史实也很有可能是,弟弟姒扃谋夺了哥哥姒泄的王位,然后名正言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姒廑,可隐忍已久的堂哥,也就是姒泄的儿子姒孔甲将懦弱的堂弟姒廑杀死,从而恢复了本该早从他父亲姒泄手中传承的夏王之位。商周之事尚多需考证,因而夏史更为飘忽,不足为论。

  至于夏之前三皇五帝的举贤禅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有人说五帝在史记中各自在位时间太长,恐每一帝实际上都是一个所谓朝代或部落联盟的称号,并非指一人耳。也有人说五帝相传,名为禅让,实际上都没越出五服之内,禅让之名徒有虚名罢了。

  而周朝在“殷鉴不远”之后,真正实行嫡传之法,也应该在西周建立前的文王时代,文王的父亲季历就是太王的幼子,而非嫡长子。文王姬昌像他父亲一样被殷商朝廷长期拘禁,所幸的是他吸取了他父亲桀骜被杀的惨痛教训,成为一个比后世隐忍教父越王勾践还要厉害的狠人,不但向残暴无比的商纣王低头认罪,还主动将自己的嫡长子姬伯邑考奉送给商朝作为祭祀的肉饼,同时又把大片周国土地献给纣王,才得以在七年之后获释回国,从而开创了八百年的宗周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