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的一生战功彪炳,为什么最后抑郁而终?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北宋时期名将。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严格来说的话,狄青其实不能算是惨死,只能算是抑郁而终。
作为宋代最有名的大将之一,狄青一生战功彪炳。但惋惜生在宋代这样一个重文抑武的时代,武将功劳越大,受到文官集团的打压也就越大。所以到了晚年,狄青虽然官做得很大,但却饱受皇帝猜疑,并且一直受到打压,最后抑郁而死。
至于说狄青为何会是这样一个结局?为何会饱受猜疑?这可就说来话长了。要想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狄青的人生开始说起。
狄青出生于大中祥符元年,也就是公元1008年。这一年,也是北宋羞辱开始的第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北宋签订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澶渊之盟’。
狄青出生贫困,狄青的父母在狄青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哥哥还有狄青。因为没有父母的关系,兄弟二人从小就只能一边流浪,一边以乞讨为生,在艰苦的成长环境之下,也造就了狄青坚毅的性格。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因为没有家长抚养的关系,兄弟二人早早就开始了自力更生。但是兄弟二人的运气,似乎不怎么好。因为当时兄弟二人年纪还小,一看就是不懂社会的毛头小子,所以老板就故意欺负兄弟俩,不肯如约给兄弟二人发放工钱。
狄青哥哥的性格比较火爆,不同于弟弟的沉稳,受了委屈的哥哥忍不了了,为了自己也为了弟弟,哥哥一气之下跟老板发生了冲突,一顿拳脚下去,给老板打了个乌眼青。无良老板因为打不过,最后选择报官,两个孩子毕竟是斗不过无良的奸商。
奸商报官,官府就找到了兄弟二人的容身之所,打算要人。狄青也了解哥哥的性子急,脾气火爆还不肯服软,哥哥要是真进去了,指定没有什么好日子过。还不如自己顶替哥哥进去,好歹自己还能忍忍,总比哥哥能好过一点。就这样,狄青顶替哥哥认罪,官府在狄青英俊的面庞上刺了字,紧接着送到了京中开始了服役。
因为北宋时期军人的待遇非常的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歧视军人的时代,而京城里的人,大多又都是比较富裕,所以在京城这样的地方,人们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当兵服役的。在当时,军人可以说是视为低级的存在,只有罪人和活不下去的人,才会去当兵。
到了京城之后,狄青一开始只是一名普通的骑兵,每天尽职尽责,刻苦训练,练就了一身的本事,日子虽然艰苦,但是狄青积极努力,十分上进,每天日复一日,就这样过了十几年。直到公元1038年,北宋宝元元年,西夏的李元昊不安分,开始搞事情了,狄青人生的转折也就此开始了。
就在这一年,因为李元昊想要自立门户的原因,北宋代廷下令,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但是因为宋军多年不曾征战,所以当战争真正来临的时候,宋军胆小无能的弊病暴露了出来,而像狄青这样勇猛的战士,则是比较稀少的。
狄青勇猛无畏的精神,让他成为了能够独挡一面的将领,狄青成为将领之后面对的第一场战斗,就是在抗击西夏的西北战场,就此开始了和西夏大军多年的争斗。
和其他的胆小怕事的军官相比,狄青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的勇猛。经常是带着凶恶的面具,披散着头发,犹如一同散着毛发的雄狮一样冲锋在前。狄青面具的模样也是十分吓人,带着面具的狄青,在敌军的眼里就好像死神一样,无法抵挡,无法打败,所以也被称为“面涅将军”。
在狄青勇猛威武的领导之下,宋军可以说是士气大增,攻下了金汤城、宥州。还屠灭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多个西夏的部落。还焚烧了西夏的储备粮,缴获了很多的俘虏与物资。狄青在打败了敌人之后,并没有对攻下的城池掉以轻心,而是在敌方的要害之地,建造了很多的城堡。
狄青在与西夏对峙的四年当中,前前后后打了二十五场战斗。在此期间,敌军也看出了狄青的勇猛,毕竟在战场上放眼一看,和一般的士兵比起来,狄青的身姿无疑是最勇猛,最耀眼的。所以在打了一段时间之后,敌军也看得出来,只要能打败狄青,那宋军就失去了主心骨,击败宋军也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后来,只要一开战,敌军必定全力攻击狄青,狄青经常被乱箭射中。在安远一战中,狄青因为被乱箭射中,伤势严重,但是当他听到了西夏的敌军攻过来时,仍然是飞速地挺身而出。狄青的这个举动,大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气势,宋军在狄青的带动下,大败敌军,无人能挡。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狄青的勇猛与才干,很快也被伯乐重视了起来。
康定元年,经过尹洙的引荐,狄青进入到了范仲淹和韩琦的视野里。尹洙非常看好狄青,并对范仲淹和韩琦夸赞狄青说,“此乃良将之才。”这句话引起了二人的注意,之后二人一见狄青,便也对其赞赏,认为狄青的确是个奇才。
因为狄青从小家境贫寒,又是因罪服役的关系,所以没读过什么书。为此范仲淹还专门教狄青读《左氏春秋》,并对狄青说道:“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是匹夫之勇。”范仲淹在当时可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当时想要做范仲淹学生的人,能从宋代排到欧洲,但是范仲淹能一下就相中狄青,由此可见狄青确实是非常有才干的。后来狄青因为有了范仲淹这种名师的教导,所以也开始认真读书,熟读历史。
不得不说,狄青能在读兵法之前就能够如此善战,由此可见狄青本人确实是个打仗方面的奇才,在没有经过精心学习之前就能够在某一方面如此出色,天赋这个东西真的是不服不行。
没读书之前的狄青都这么厉害,那读了书之后的狄青岂不是更厉害了?狄青有了文化之后得到了成功进化,再加上背后还有尹洙,范仲淹,韩琦这几位大佬的加持鼓励,狄青的官路可以说是一路顺畅。
庆历二年,狄青晋升,被提拔成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因为狄青的确是有一般人所没有的本事,再加上宋代时期厉害的武将本就不多,所以当时的狄青被宋仁宗很是重视,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信赖的。后来西夏大军侵犯渭州的时候,宋仁宗都是直接让狄青画军事地图,直接用。
紧接着狄青的官运亨通,一路晋升到了惠州团练使。再后来西夏就老实了,开始打不动了,直接跟北宋投降臣服,狄青更是一路高升,最后升到了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军委副主席。这个职位在北宋时期,可以说是武将能够做到的最高级别了,想想狄青从一介草根,能够做到这个级别,真的是十分的不容易了。
尽管当时的狄青已经非常有威望了,但是狄青的脸上,却依然是带着罪犯一样的刺青。朝廷内的文武百官们,那都是权贵的存在,所以根本没有人会在脸上带有罪犯才会有的刺青,这也就让当时的狄青显得和大家格格不入。
而对于狄青脸上刺青的这个问题,其实当时的宋仁宗也曾劝过狄青,要不要直接用药把这个刺青去掉,毕竟刺青是罪犯才有的标志,朝廷重臣怎么能和罪犯带着同样的标志呢?但是当时的狄青却不这样认为,狄青当时开朗地指着自己脸对宋仁宗说:陛下您因为我的功劳所以提拔我,您都没有在乎我的出身,而我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则都是因为这些疤痕,所以我希望能够保留好它,将来也好给将士们做个榜样,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狄青的想法是好的,这样的狄青能成为士兵们的榜样,看着从前还是以罪犯之身服役来到军中的狄青,最后都能依靠着自己的本事打到如此高的位置,这对底层的士兵是很大的鼓舞,也会让民众对军人的印象加以改变。不过,想法是好的,但北宋却注定不是人能发光发热的时代。
后来的狄青因为职位的关系,一直都留在京城之中,一直留在皇帝左右,很久都没有打仗。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皇佑五年。
皇佑五年,广源州的蛮族首领侬智高发动了叛乱,又是一个想到自立门户的。侬智高高举反叛大旗,直接攻陷了邕州,而后又攻陷了附近大大小小的九个州。反观当时的宋军,宋军的主力当时基本都在汴梁和北方边境,当时北宋代廷也没少派人过去。一开始是杨畋,但是这个杨畋显然是本事不行,过去了之后宋军这边一直是没有什么好消息。后来又把孙沔、余靖派过去做安抚使,还从北方调取了部分兵力。
但是即使是这样,宋仁宗也还是不放心。毕竟这次蛮族来势汹汹,看样子是做了足够的准备,急得宋仁宗是火烧眉毛。就在这时狄青打起了精神,直接主动向宋仁宗请缨,搞得宋仁宗是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感动不已,直接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并且还摆酒设宴,亲自为狄青他们送行。
当时的宋军因为接连战败的关系,所以士气十分的衰弱,但是在狄青到达了前线之后,马上整顿了大军,反思了原因,并且改变了计划,清除了叛贼,最后打的侬智高愣是玩了一招“金蝉脱壳”,被打的落荒而逃。
其实狄青不单单是会打仗,狄青还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当初在侬智高刚刚高举反叛大旗的时候,李朝这边曾经请求过想要出兵帮助北宋讨伐侬智高。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还真的准备迎接他们,并且还为此准备了不少的经费。
但是等狄青这边移到了前线之后,直接就告诉朝廷不要跟交趾借兵。狄青直接指明时候李朝这边声称的兵马肯定是假的,如果我们这次答应了借兵,人家肯定会更看轻我们,认为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还要向人借兵,肯定是能力不行,而且蛮夷贪得无厌,不仁不义,如果此时发动战乱,落井下石,还不好抵抗。所以当时就把这个事情拒绝了回去。
狄青是明智的,在狄青平定了叛乱之后,宋仁宗也大大赞赏了狄青的明智和英勇,任命狄青为枢密使,并且还恩赐了宅院,并且给狄青的儿子优先加官进爵。
狄青是个耿直的人,当时的宋仁宗其实也很是信任狄青,但是狄青的耿直势必会影响很多的人。别说是北宋,贯穿整个宋代时代,其实一直都是文臣的天下。一位北宋武将站起来了,其他国家的人害不害怕不了解,但是最先害怕的竟然是北宋自己人。这个时候北宋的文官们开始嫉妒了,他们开始畏惧了,因为他们害怕会有千千万万个武将站起来,那岂不就是威胁到了文臣们的地位了?
所以这个时候文臣们开始忌惮狄青了,开始污蔑狄青了。狄青任枢密使的第四年,有谏官揭发狄青。揭发狄青的地点其实很荒唐,说是狄青家的狗长出了犄角,而且还会发光。这位谏官明显是想拿赵匡胤当时黄袍加身的事说事。
好巧不巧,没过两年,汴梁发了洪水,狄青当时全家为了躲避天灾,所以全家都是搬到了相国寺,借住在佛殿上。都说出家人慈悲为怀,眼下正是天灾无情的时候,收留人家也没什么不对,但是不好就不好在这个相国寺当时是宋代的皇家家庙,是人家皇室专用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就在狄青全家都搬过去避难之后,一时间这个事搞得连百姓们都开始议论纷纷。
其实这个事原本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即使有一个谏官站出来说话宋仁宗也没说什么。可是后来上奏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是连欧阳修都出手了。之前的谏官还只是拿点小事旁敲侧击,可到了欧阳修这里可就没管那么多了,直接挑明了上奏,跟皇上说,武将要是掌握了国家机密得到了军情那还了得?这不是宋太祖附体了吗?这可不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啊!欧阳修看似好心地为宋仁宗出主意,说是给狄青调走,收了他的兵权,保全狄青,可是欧阳修的这一举动,也注定了狄青郁郁而终的结局。
当时的宋仁宗身体也已经不太好了,也不知是宋仁宗实在有心无力,还是最后没办法对文官们做出了妥协。最后狄青终于还是被罢免了枢密使,然后被调离京城,出知陈州。狄青在了解这件事后,也曾想过要见宋仁宗一面,想跟宋仁宗唠唠知心嗑,想问问宋仁宗本来还都好好的,你说我也出了半辈子的力了,就算是要我走,你也的给我个正当的理由吧,我也没走错事情,你这样我多伤心啊。
可当时根本就没人给狄青觐见皇帝机会,都视狄青如蛇蝎,巴不得狄青赶紧走,接待他的文彦博更是直接冷眼看待狄青,告诉狄青不要白费功夫了,朝廷怀疑你,你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一个武将奉献了自己的所有青春,奉献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国家军事上,最后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个文官们臆想出来的理由,致使狄青离开了朝廷,否定了狄青曾经所换来的功勋,这别说是狄青,就是换做任何一个人,相比都是无法接受的。狄青还曾对自己的亲信说自嘲过,说自己这一去必定就是烂死在陈州了。结果一语成谶。
之后的狄青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大军,也再也没有打过仗,甚至都在也没回到京城去过。终于,嘉祐二年二月,狄青嘴上长满了毒疮,同年三月,狄青病逝,真的就烂死在了陈州。虽然这命令是宋仁宗下的,但对于狄青的死,宋仁宗心里还是难过的,宋仁宗在禁苑中为狄青举哀,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赏谥“武襄”。
其实相对于像岳飞,杨家将一类的武将来说,狄青的下场并没有多惨,甚至可以说还算是安稳。可是这样的安稳,对于狄青来说,恐怕是还不如惨烈的死在战场上的好,虽然没有战死,但是是在是太过于憋屈。在宋代这样的朝代,注定是一个武将不得志的朝代,如果有的选,相信没有任何一位武将,愿意生在这样一个,被鄙视、被猜忌、被排挤的朝代吧?
再有才华的人,哪怕你是个天才,你也得遇到好的君主,好的伙伴才行。如果都是一群猪队友,再加上能力不强的君主,纵使你本事再大,也是难以发挥自己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