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连发两道诏令整治旧规,为什么最后被迫停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在避暑山庄病逝,皇次子旻宁遵遗诏嗣位,是为道光帝。随后他急忙料理大丧,奉梓宫返京,于八月二十七日即位。
道光帝返京后,召见吏部尚书英和询问政事。英和见历朝相沿的陋规越来越严重,几乎成为不成文的规矩,建议清查。于是,道光帝在执政仅半月后,下诏清查陋规,并称此后如再有搜刮者,一经查出,从重治罪。
道光帝诏令各省督抚清查陋规,是整饬吏治、扭转颓风的重要举措,而且他的先帝们初亲政事,也都把查陋规、清吏治当作刷新政治的重要内容。十六日,他再次下诏,阐明本意以示决心,又指示督抚一定要慎重从事,不要敷衍、推诿。
道光帝连发两道诏令,自然有官员随声附和。御史著鸿上奏折称,当前要整顿吏治、民生、士习,就应当“除因循之弊,杜讳饰之风,惜民之财,励士之品”。紧接着,道光帝于十七日谕令官员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清查陋规的数道诏令颁布后,朝中官员以及各地封疆大吏一时吃不准刚刚登基的新帝意图何在,力纠积弊的决心有多大,但是,清查陋规的诏令的确给他们出了道难题。他们一方面斟酌应对的办法,一方面互相观望,注视朝廷和各地方的动静。
有些官员知道此事不可行,但又不敢公然提出异议,于是提出缓办,同时,对此后有些陋规一旦合法化将滋弊无穷表示担忧。道光帝认为此言不无道理,于是又一次对清查陋规作了解释:如果害怕滋生流弊,那么现在州县掩耳盗铃任意索取,何时是了?最后他又一次重申前命,令再通谕各省督抚,将从前各州县陋规严查密访,务要详尽,但是不再要求期限。
不久,形势发生了变化,先是在京的官员出来谏阻,到后来,各地的督抚也要求停止清查。道光帝斟酌再三,权衡利弊,下诏停止清查陋规。
清查陋规是道光帝初政后第一个整饬吏治、惩治腐败的重要举措,结果竟成了哑炮,原因在于:其一,陋规已成为举国上下普遍的现象,充斥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既无法查清,又不能去查,正所谓“积重难返”。于是,“清查”本身就成了一项根本无法执行的命令。其二,通过清查,明立科条,使部分陋规合法化,从理论上讲是荒谬的,从结果来看是危险的:一旦承认某些陋规的合法性,必然后患无穷。
其实,道光帝并非不知吏治的弊端,可是,面对日益衰败、百弊丛生的局面,他只能听之任之。在此后施政的四十多年里,他也只能做到稍加限制而治标,却找不到切实有效的办法铲除积弊以治本。
初政伊始,首次改革尝试就碰了壁,不得不偃旗息鼓黯然收场,这就奠定了道光帝日后谨小慎微、重在守成的执政基调,不敢再尝试变革的举动,注定了他绝不会比他的父亲嘉庆帝走得更远。然而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没有大改革、大更张,又如何能够扭转?纵观道光朝的大政方针,非常保守,得过且过,姑息宽纵:处理新疆张格尔叛乱善后时软弱短视;处理漕运问题,实行海运而不能坚持……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重要关头,竟被动挨打,被迫签约,丧权辱国。
道光帝可谓平庸无为之流,幸运的是他未曾亲眼看到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便离开了人世,他经历了外患,却躲过了清朝最严重的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