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耿直大臣是谁?却一生都在被贬官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东京汴梁郊外西短亭。杨柳依依,细雨霏霏。这一年录取的三百五十三名进士,在状元孙何率领下,在桥边送别一个中年文士。文士两鬓微霜,从容对孙何说:“替我谢过苏公。行旅之人,没带笔砚。随手写首诗,就此别过。”缀行相送我何荣,老鹤乘轩愧谷莺。三入承明不知举,看人门下放门生。言罢,拱一拱手,大步走下官桥,登上泊在河边的小舟,不再回头。众举子看着小船漫漫顺河而去。

  微风拂面,如人轻声叹息。其中有位感情丰富的叫窦元宾,忍不住热泪盈眶,仰天叫道:“老天爷啊!难道这就是命中注定的吗?”举子无不变色。送别的文士叫王禹偁,字元之。是当时文坛的领袖级人物。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到地方,地点是滁州,更是边远荒芜。新科的进士,看到这位传奇色彩的卓越前辈如此坎坷的人生,免不了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这一年的主考官是苏易简,时任副相(参知政事),特意向太宗皇帝请求:“王禹偁是诗文的领袖,连连被贬。我想让这一榜的进士们去送一送。”太宗同意了,这才有众举子都门送别的一幕。苏易简这么推崇王禹偁,并不是个案。

  后来执文坛牛耳者欧阳修、苏轼都对王禹偁倾心佩服。老王文章学韩愈、柳宗元,诗歌推崇杜甫、白居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为前身。”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于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亵玩。”

image.png

  这样一个遗世独立的耿直大臣,仕途却连连遭受打击,这和王禹偁那种碰上不平的事敢说敢做,喜欢臧否人物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进士及第,才华出众,连太宗皇帝都欣赏。大宋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禹偁却给皇帝上书要戒骄戒躁,反对奢华,皇上您要带头艰苦朴素。灾年来了,他建议大臣们大家减一级工资,用来赈灾。把大伙儿都得罪了,工资又不是你老王发的,要减你自己减去。

  太宗心里不舒服,表面上还容他。有一回在琼林苑宴会,太宗把他一个人叫到面前,当面说:“你啊,文章比得上韩愈、柳宗元。但人太直,眼里容不下沙子。其他人都讲你的坏话,连我都保护不了你。”把老王感动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性格决定命运。才在中央工作三四年,碰上一个案子,文学家徐弦被告和侄女通奸。

  查无此事,原告尼姑道安,不知道为什么,上面下令不处分。在法院工作的王禹偁路见不平,上书坚决要治道安的罪,太宗怒了,被贬为商州团练使。几年后回到中央,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书。这个写文章的本事,大家还是任可。

  摔了一跤,老王却没有学乖点。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宋太祖最后一任皇后“开宝皇后”去世。按照礼仪,太宗的皇位来自于哥哥太祖,太祖的皇后去世,是国丧。宋太宗却不给皇嫂服孝,百官大臣也没穿孝服。因为在宋太宗继位这件事上,开宝皇后有不利于太宗的举动。据说当时宋太祖去世很突然,开宝皇后是叫人去请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但请的人却叫来了赵光义(宋太宗),因为大家都以为太祖的意思是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

  ——太宗上位,对待这位嫂子,就薄情了。朝中大臣都知道内中厉害,噤若寒蝉。偏偏王禹偁跳出来讲话:“开宝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应该按礼制进行悼念。”这一回太宗是大怒,这个老王真是不识相!一道命令,把王禹偁贬到滁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太宗去世,真宗继位。老王再次回到中央,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和,老王不客气地点评,左右不是人,得罪了大佬,第三次被贬,这回到黄州,并客死在那儿。世称“王黄州”。

  王禹偁是个文学天才。家里原来是磨面的,勤劳读书,九岁就写文章赋诗词。宋初的大佬毕士安当时在小王家乡济州为官,听闻此儿聪明,叫来小王,你就作一首磨面诗来听听。小王开口成章: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这诗的格调哲理,老毕大为赞赏。这是位大才啊!立即让小王到家里来,和毕家的孩子们一起读书。让他穿读书人的青衫,亲切地称为小友。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几年后,太宗皇帝也听到他的名声,叫来试一试,的确非凡。又提拔一级,赏赐穿大红袍。按惯例,穿大红袍腰带是涂金银带,太宗特意给他文犀带。就是与众不同。宋太宗曾经表扬说:“老王的文章,不用一个月,天下就传开了。”这就是老王文章的力量。宋初西北的党项人归附宋朝,其首领叫李继迁,是个乱世枭雄。不甘心称臣于宋,时不时造反,又时不时归降。

  王禹偁替他写过一篇《李继迁制》。李继迁派人送了五十匹马做“润笔费”,这可是一大笔钱,老王没收。——文章的大名,远及边塞。他的文章继承了唐韩愈的风格,讲究平白朴实,反对艰深晦涩。是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倡议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开路者。老王写诗也是如此,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易雅致。有一首《村行》,大为后世推崇。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初秋的原野,荞麦花开一片雪白,棠树叶红得发紫。诗人信马由缰,夕阳西下,面对一丛山峰,突然惆怅满怀,这景色和我家乡是一样的。

  王禹称有篇文章叫《唐河店妪传》。讲的是宋辽交界的唐河,汉人契丹人交集。边民勇武,也习惯与敌相处。一家小店,一个老太婆独自一人碰上个大块头辽兵,喝叫老太婆去打井水。老太婆试了试,说:大王哟,绳子太短,我年纪大了,弯不了腰,使不上劲。有劳您自己来吧!辽兵接过打水桶,弯腰俯身趴井边,老太婆从后面用力一撞,辽兵扑通一声掉井里。她跨上辽兵的马,飞奔到县里。辽兵的弓箭甲胄都完好,马鞍后面还挂着个猪头。

  整个县轰动了,这老太婆好样的!王禹偁由这故事,引申出守卫边疆的关键:要用边民。一个老太婆胆子就这么大,何况其他人?威名远扬的静塞军、骁捷军就是由上谷、雄州的边民组成的。保家卫国,特别勇猛。可惜到这时,都零散分配在各军,没形成战斗力。老王的结论是:要把拳头握紧来,才有力气。得边兵一万,抵得上其他禁军部队五万人。老王没有边塞的经历,几点意见却提得中肯。

  比如对付李继迁,他提出要用计取,不可力战。悬赏大笔的钱,厚许高官,让夷人内部争斗取李继迁的人头。后来李继迁被吐蕃潘支罗部射死,多少和老王的纸上谈兵有一定的契合。他提出的重农节财、减冗员冗兵、淘汰多余僧尼等建议,都有改革的前瞻性。后来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多有参考这些观念。一句话,忧国忧民大胸怀的王禹偁。

image.png

  宋太宗、真宗虽然不喜欢王禹偁的牛脾气,但对他的人品、文章还是赞许的。老王被贬在滁州,朋友福建人郑褒步行去看他。老王很感动,离别时,买了匹马送给老郑。有人又来告黑状,说老王买马时,黑了卖马了不少钱。宋太宗听到这个消息,亲自发话:“李继迁送给老王五十匹马,他都不要。会贪这一点小便宜?”大气的人压得住小鬼的话。王禹偁被贬到黄州,写了篇《三黜赋》,说自己八年内三次被贬黜,然而并不后悔。

  自信地说道:任百谪而何亏?——不违背大道,即使贬谪上百次有什么?不过才高天也妒忌。他在黄州后期,境内怪事很多,两只老虎打架,一只把另一只吃掉一半;大半夜公鸡全体鸣叫。巫师一问,说黄州官员有责任。消息传来,真宗下令把王禹偁转到蕲州。老王上了个表,其中有一句“宣室鬼神之对,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文,止期身后。”

  宣室鬼神之对,指汉文帝请贾谊在未央宫宣室,问鬼神之事,贾谊大文豪,三十三岁就死了。茂陵封禅指的是汉武帝封禅泰山之事。或许宋真宗希望王禹偁回来替自己写封禅文章?宋真宗见文章大吃一惊:“哎哟,禹偁要死了吗?”果然王禹偁移到蕲州,不上一个月就死了,才四十八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