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嫔妃脚上穿的“花盆底”有什么作用?只是为了美观吗
大家好,说起大清嫔妃脚上穿的花盆底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现代女人为了美观,使站姿、走姿更富有风韵,婀娜多姿,穿上了高跟鞋。其实,我国高跟鞋的历史,要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周朝,在《玉台新咏》中,也有关于高跟鞋的相关描述,如“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
到了清朝时期,满清贵族妇女穿的不是高跟鞋,而是类似的“花盆底鞋”。这种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它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最高的有25厘米。这么高的鞋子,上了岁数的老年妇女是不方便穿的,因此穿花盆底鞋的大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
清朝的花盆底鞋,又称“高底鞋”,由于它上细下宽、前平后圆,落地印痕皆似马蹄,也称之为“马蹄底”鞋。
十几厘米的鞋,满族贵族妇女穿在脚上,难道她们不怕摔倒吗?我们不禁深表疑惑,也为她们担忧。其实,满族女人穿这么高的鞋,如果不习惯,还是很容易摔倒的,如《新还珠格格》中,刚刚入宫的小燕子穿上花盆底,刚开始不太习惯,直接在乾隆和皇后面前摔了个四脚朝天,使乾隆皇帝目瞪口呆。可知,小燕子在宫外,
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大概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传说,满族妇女在入关前,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可是深山老林之中,虫子、蛇很多,很不安全,她们为防虫蛇叮咬,于是在鞋底绑缚木块。这样,那些虫子很难叮咬妇女们了。后来满族入关,花盆底鞋日益精巧,逐渐发展成了高底鞋。
第二种传说,满族的先民(也就是女真人)为了渡过一片泥塘,打败敌人,收复失地,于是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渡过泥潭,终于取得了胜利。因此,满族人认为是这种鞋子保佑了他们,为了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后来经过改进,演化成了满族的花盆底鞋。
满清入关后,皇宫之中的嫔妃们早已不需要亲自上山采摘野果、蘑菇了,换句话说,已经不需要这种很容易摔跤的“花盆底鞋”,应该废弃了。可是这些嫔妃为什么还是如此钟爱高达十几厘米的花盆底鞋呢?
首先,满清贵族女人穿上此“高跟鞋”,增加了身高,身材看起来更加修长,端庄大方。这和现代女人为啥那么钟爱高跟鞋是一个道理。都是女人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其次,满族妇女穿上此“高跟鞋”,旗袍不拖地,还不暴露双脚。看过清宫戏的朋友们都知道,那些嫔妃、格格们都是穿着美丽的旗袍。如果她们再配上十几厘米的高跟鞋,可以在皇帝面前加分,获得宠爱。
最后,满族嫔妃们穿上此“高跟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为了方便皇帝,让皇帝记住自己。
后宫之中,皇帝有皇后、皇贵妃、贵妃、普通嫔妃、常在、答应等众多妃子,虽然没有后宫佳丽三千那么夸张,再少也有几十个吧。皇帝日理万机,很难将自己的妃子都记住。如果皇帝在后宫之中散步,偶遇一个不太宠幸的妃子,记清楚这个妃子的封号、名字,那就闹了笑话了。现在,他只需要记住这些妃子的“花盆底鞋”即可。
不同的妃子穿的花盆底鞋区别很大,因为这些嫔妃的“花盆底鞋”差距很大。她们在“花盆底鞋”上绣上各种刺绣、雕刻、串珠,有的还在鞋尖上挂小穗子、宝石。总之,各位嫔妃的花盆底鞋图案大不相同,就是为了让皇帝记住自己。如果皇帝在后宫之中散步,碰上自己的嫔妃,万一叫不上名字来,就可以根据“花盆底鞋”,知道她是谁。
花盆底鞋还分为花盆底和元宝底,鞋跟的不同也代表了身份的不同。如“元宝底”就只有身份极高之人才有机会穿上,例如皇后、皇贵妃,普通满族妇女自然没有资格穿。
结语
花盆底鞋的起源可能还有很多,在这儿不一一叙述了。由于它受到满族妇女的热爱,尤其是皇帝的嫔妃对其爱不释手,才逐渐流传下来。最后,“花盆底鞋”越做越精致,各有特色,为皇帝记住、辨别嫔妃提供了方便。
说实话,“花盆底鞋”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跟鞋,是每一个爱美的女士钟爱之物。想当年,“花盆底鞋”在皇宫之中风靡一时,而现在高跟鞋深受广大女同志喜欢,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变的是时代,不变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