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灾荒 光饿死的人就有一千多万人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灾荒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纵观大清268年历史,前期励精图治,康乾时期达到鼎盛,国土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国内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19个附属国向大清称臣进贡。晚清以后,大清国运开始凋敝,先遭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人祸,紧接着又遇到大清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灾荒——丁戊奇荒,人祸+天灾,加速了大清朝灭亡的进程。

  丁戊奇荒,即发生在光绪年间(1877-1878年)的一次特大旱灾饥荒,此次灾荒波及陕西、山西、河南、直隶、山东等北方数省,造成1000多万人被饿死,2000多万灾民逃荒到外地,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由于发生时间以1877年、1878年为主,干支纪年为丁丑、戊寅,因此被称作“丁戊奇荒”。

  1876年,光绪皇帝二年,北方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旱灾,紧接着1877-1878两年达到顶峰,北方各省持续大面积干旱,大部分区域颗粒无收,旱灾引发蝗灾,整个华北变成一片赤地。

  龟裂的土地上,到处是被饿死的人们的尸骨,树皮草根早已被人啃得精光,路上时不时有成群结队的逃荒人群,个个面黄肌瘦,饿得皮包骨头,可能是因为饿的太久的缘故,他们走路非常缓慢,眼神充满绝望与悲伤,有的直接倒在了逃荒路上。

  灾荒发生后,最开始出现吃富户的现象,所谓吃富户,是指灾民聚众来到村里富户人家搭伙做饭,吃完一家接着去吃下一家,甚至发生聚众抢劫粮食。到后来,所有粮食都被吃光了,灾民们就去剥树皮、挖草根充饥,草根树皮乃至观音土被吃光了以后,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人吃人现象。

  因为所有能吃的全被吃光,很多人不得不把刚死了的亲人煮了吃。到后来甚至出现“饥则掠人食”,意思是把活人抢来杀死以充饥,以至于老百姓不敢单独出门,即使要出门也需要结伴而行,而且不能走得太远,以免被人数更多的人群抢掠。

  据《清史稿卷23德宗记》记载:“是岁:山陕大旱,人相食。”

  当时一份英国的外交报告称:“在遭受灾难最为严重的一些县份中,百姓像野兽似地互相掠食;在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村落中,70%的居民已经死亡了。吃人已非个别现象,人们组合成不同的团伙,集体外出‘狩猎’,将猎获的俘虏杀死烹食。”

  中央派往山西赈济的阎敬铭说:“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见,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

  当时著名报纸《申报》对灾荒如此报道:“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

  足见这次灾荒有多么惨。

  关于这次奇慌,主要原因是天灾,但也有人认为是人祸造成。

  首先,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大清上下以吸食鸦片为乐,当时清政府生产力低下,加上政府系统开支巨大、官员上下腐败,以及巨额对外赔款,导致财政入不敷出,为了不让白银外流,而且种植鸦片还能获得比种粮食高出很多的收益,清政府被迫颁布《征收土药税厘条例》,鼓励地方种植鸦片,通过税收从中获取巨额收入。因此地方很多土地被用来种植鸦片,导致粮食减产,仓储无积粮,灾荒发生时没法拿出粮食来赈济灾民。

  其次,自乾隆以后,大清土地兼并非常严重,能耕种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富户人家手中,他们靠雇佣佃农、压榨佃农从中获取利益,而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手中土地很少甚至没有土地,平时能吃饱饭就已经很困难,在灾荒来临时,就更没粮食吃。

  再次,当时地方官员贪腐严重,平时为灾荒常设的“常平仓”、“社仓”、“义仓”,因战乱频繁、官员腐败,出现了大面积的“空仓”,这导致千百年来最为关键的国家储备粮制度在灾难面前毫无作用,全国仓库无粮可调。因大清当时经济紧张,最后不得不向富户求援,甚至动用军费来购买粮食赈灾。

  丁戊奇荒,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巨大的灾难,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虽然清政府也大力赈灾,但数千万流民导致社会混乱,老百姓与政府之间矛盾增加,让本来就积贫积弱的大清更加雪上加霜。

  遇到灾难,受害的永远是普通老百姓,希望这样的奇荒不再发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