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出征前讨要良田美宅,皇帝为什么还很开心?
历史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情节屡屡上演,很多人都难以逃脱这个宿命。一般而言,这里面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方面,臣子功高震主,霸气外露,是帝王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主子生性多疑,对周围的人都不放心。
如何摆脱这个宿命呢?秦朝的王翦给后世英雄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王翦是秦灭六国最大的功臣之一。王翦少年就侍奉秦始皇,两个人的关系尤为亲密,是秦始皇最为信任的人物。但秦始皇是一个政治家,在政治的逻辑里,猜疑可以将一切感情击的粉碎。王翦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处处收敛锋芒,以退为进。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攻楚之时,年轻的李信拍着胸脯说,二十万人就可以打败楚国。这让王翦很没面子,因为他极为坚定的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大喜过望,认为王翦老迈胆怯,王翦因此称病请辞,暂时远离政治漩涡。
当然,李信二十万人是打不过楚国的。他最终吃了败仗,让秦始皇极为愤怒。此时,秦始皇又请王翦出马,并很爽快地答应了六十万的出兵计划。
王翦领兵,除了归拢军心,鼓舞士气之外,他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解除秦始皇的戒心。毕竟六十万重兵在外,绝对可以另立炉灶。出征临行前时,王翦便向秦始皇请赏,称自己年老体衰,此去恐是有去无回,不如为子孙讨要良田美宅。
《史记》载,王翦将兵六十万人伐楚,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王翦率军抵达关口时,有连续五次向始皇讨要封赏。身边的人看不去了,说这样一再要求封赏似乎太过分了。王翦却有自己的理由,大王疑心很重,现在我掌握兵权,难道大王不会怀疑我吗?
王翦领兵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虏楚王负刍,功劳日盛。其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并因功晋封武成侯。攻下燕都之后,王翦当即要求告老还乡,并接着推荐了一批有才能的将领。秦始皇统一天下王翦家族功劳最大,不仅时人称赞,而且名声流传后世。
王翦的智慧并非个例。三十多年后,萧何通过贪污受贿自毁名节,解除刘邦戒心,从而自保。一千多年后,郭子仪两次收复长安,击退吐蕃。功成后,郭子仪主动交回兵权,得以善终。一千两百多年后,韩世忠在皇帝眼皮下,广置田产宅院,搜罗美女,如此“腐败”自然避免了岳飞的下场……
古时候将领大凡功成后,必然要面对保命的考验,与其对权力孜孜以求,不如急流勇退,或许可以求得善终。退有时候真的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