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思想是什么?其实中国两千年前就有此观点!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万物是如何来的,特别是生命是如何出现,并且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那般多姿多彩?这既是一个哲学课题,也几乎是所有文明从诞生起就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

  《圣经》中有创世纪,认为是神创造了天地万物;中国古时候的神话传说里有盘古开天辟地,又以自己的肉身化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万物的故事。

  对于人类的起源,《圣经》说是上帝耶和华仿造自己创造了男人,又用男人的肋骨创造了女人;中国的神话传说则说是女娲娘娘用黄土、黄河水搅拌成泥巴,捏出了第一批人类。

  不同的文明体系,以不同的猜想和神话解释着生命的起源,这些不同的解释又衍生出了流派众多、丰富多彩、个性鲜明哲学、文学艺术,甚至是自然科学。

  人类探求生命奥秘的脚步从未停歇,但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发行了自己的著作《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论思想。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几乎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彻底推翻了此前人们所做的种种设想,改写了生物学、生理学、生物考古学等学术框架。尽管今天有一些学者对生物进化论提出了与之相左的某些论点或者证据,但由生物进化论所统摄的生命科学体系却依然是坚固而庞大的。

  但如果仔细研究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就会发现类似或者非常接近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智慧火花,早已经在老子、列子、庄子、墨子等思想家的言论中璀璨闪耀了。

  在《道德经》第四十章,老子就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今天的人们看到这句话要么会感觉到玄虚,要么会感觉到平淡。感觉玄虚是因为老子口中的“道”“有”“无”等均是一些高度抽象的概念,似乎很难让人真正领悟其中的奥秘。感觉到平淡则因为今天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和理解了生物进化论,早已熟悉所有生命从无到有、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生成、演化规则。

  但在两千多年前,老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言语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为从这句话里就可以看出,老子早已经摒弃了“神造说”“天生说”,否定了具有人格的超自然力量或者具有自主意识的“天”的存在,展露出了万物均是从无到有而出现的唯物主义认识。因为不论是“神造说”还是“天生说”,都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在万物出现之前,就已经有某个具有“框范”意义的存在出现了。从逻辑的角度说,那么这个早于万物的“框范”又是从何而来的?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所有生物之所以会进化,其根本动力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老子的这种“有生于无”,否定超自然力量的思想就完全契合。在列子这里,这种推崇自然力而否定对“天”“神”等先天的、绝对存在的、超自然的主宰力量的倾向就更为明显了。

  列子认为:万物“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所谓的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其关键就是一个“自”字。“神造说”强调的是外来的力量,也就是“他”;而列子的“自生说”,则更强调万物的本来属性与自我驱动。这种“他”与“自”的关系就相当于哲学中的外因与内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这是基本的哲学论断。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生存的外界环境在不断变迁,生物之间存在生存竞争,这些都是诱发生物基因变异的外部条件。而生物进化的内因就是,生物具有因为环境变化而基因变异,并将这种变异积累起来的属性。生物倘若没有基因变异的属性,那么所有的物种就不可能延续和进化,这是进化并且形成繁复众多、数量庞大的生物群体的基础。而基因变异的结果倘若偏离了环境变化和竞争需要,则这种变异会被淘汰,这个物种也就灭绝了。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列子对“自”的强调是不是就非常具有进化论的科学思维了。

  佛教在这个方面很聪明,饶过了起源问题。对于世界的出现,佛教解释为“万法由心,三界唯识”;对于生物的种类,佛教划分为六道;对生命的生死以及生物的延续,佛教解释为业力驱使。按照佛教的思想,既然生命乃至万物都是由“心”或者“识”来化现的,那么最初的“心识”又是从何而来的?佛教对此的解释是,世界是无始无终的。既然没有“始”,当然就不用去解释起源问题了。

  如果说老子的“有生于无”的思想过于粗略,类似但并未真正接近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那么到了道家的另一个思想庄周这里,生物进化论的味道就愈加浓郁了。《庄子·寓言篇》里有一句话非常精炼:“万物皆种也,以其不同形而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庄子认为,所有的生物在最早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所有生物都是由一颗种子萌发出来的。用今天的研究成果来看庄子这句话,就相当于所有生物都是由无机物在一个偶然机会生成大分子有机物,然后由低级到高级,有大分子进而形成具有生命特征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以至于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所有的生物形态不同,但其起源的“种”是一致的。

  《庄子·秋水篇》里又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不见邱山,言殊性也。”意思是说,虽然所有的生物形态不同、能力各异,但它们的不同又使他们能够符合环境条件和生存需要,这种思想是不是非常类似生物进化论“适者生存”法则?生物进化论的观点里,并不是最强者才能生存,而是最适合者才能生存。庄子所说的马善于奔跑,猫头鹰善于夜视,这都是为了生存需要而“自生”出来的技能。

  庄子可以说是在整个先秦时期对于万物由来和生物进化思考、论述最多也最为深刻的思想家了,他活跃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如果我们将庄子的这些思想认定为生物进化论思想的话,那么这些具有“穿越”意味的言语就比英国的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早了两千多年。

  遗憾的是,老子、庄子、列子等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萌芽了生物进化的思想,但受思想认识、科研条件的限制,并未从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的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扎实论证,使之成为完备、系统、严密的学术系统。与以上学者大体在同一时代的墨子是非常具有现代科学思维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另一个思想家,他也曾经探索过物种起源、生物进化的问题,例如《墨经》就有“龟化为鹑”的说法,惠施、公孙龙这两个名家的哲学论述里也有“卵有毛”、“犬可以为羊”、“丁子有尾”等提法,但可惜都是片段化的,并没有深入探究乌龟如何变为鹌鹑(爬行纲进化为鸟纲)、鸡蛋为什么潜藏羽毛的属性、狗凭什么能成为羊,等等问题,以至于生物进化论的智慧火花虽然已经在先秦时期闪现了,但却未因此而燃起科学进步的熊熊大火。这不能不说是先秦诸子留给历史的重大遗憾。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