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了二十六年的薛延陀汗国是怎么灭亡的?
古时候西域曾经拥有的往事被后人记住的有多少?有多少民族多少古国是今天的人还能了解的?大多数都化作了塞外黄沙被凄厉的朔风吹散在时空里……隋唐之际的麴氏高昌国可能一些人知道,然而,唐朝初年的出自西域还有一个仅存在了二十六年的汗国,那就是薛延陀汗国。它不仅是一个古国,而且还是曾经生活在西域和漠北广袤大地上的一支古时候民族,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文化意义,我们不应该就此遗忘。
薛延陀汗国的由来
薛延陀汗国正是以民族称谓命名的,薛延陀自称“我铁勒部人”。因此,一般都将它归为史上铁勒族中比较强大的一支。据新旧《唐书》等史书记载,薛延陀的先民曾与“薛”姓部落杂居,这一部落本是汉末三国时期流落塞外的汉人,慢慢与其他部族融合胡化,后来吞并了称为“延陀”部众,合二为一号称“薛延陀”。他们的风俗习惯大体与当时的突厥族相同。早年柔然族强大时曾为从属,后来突厥强大了又归于突厥的控制之下。
薛延陀早期驻牧于金山(今新疆阿尔泰山)一带。唐朝贞观初年,他们的首领夷男率领部众7万帐(帐一般有数人,类似于户的概念)归附于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打败颉利以后,转而归附于唐,并在郁督军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国。郁督军山就是于都斤山的另一种音译,就是今天蒙古国的杭爱山。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朝派乔师望(学术界有推测他后来可能是唐朝的首位安西都护)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表明薛延陀汗国正式建立(对于建立汗国的时间,学术界意见并不统一)。当时,薛延陀的军队已经达到20余万,与活动在北方的回纥、仆骨、库莫奚等部族都有密切的往来,显然,薛延陀已经成为西北大地一支不容小瞧的汗国势力。同时,薛延陀与唐朝之间也建立了联姻关系,唐朝将新兴公主下嫁薛延陀首领,也足以说明对该势力的重视。在关系融洽时期,薛延陀经常以马、牛、羊、驼、貂皮等进贡唐朝。数量之大,动辄千万,甚至数万,由此可见其畜牧业和狩猎业的发展水平。
鼎盛时期与唐朝结怨
在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以前,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都是保持非常友好的关系。此后,因唐朝将败落的东突厥部众安置在以“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双方才逐渐产生矛盾。
自汉至隋,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中原王朝扶植起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在强大之后总要向南侵扰,掠夺财物和人口,中原王朝即使采用和亲的办法,往往只能解决一时之难,而不能保持长久和平。魏征等不止一次向太宗分析过这种历史必然。当时,殷鉴不远,突厥族崛起以来,从隋朝到唐朝初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威胁。其实,对于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其他部族来说,又何尝不是?隋炀帝大业年间,居于西北的铁勒诸部都臣属于东突厥。处罗可汗征税无度,铁勒诸部颇有怨言,处罗诛杀铁勒酋长一百多人,终于导致各部武力反抗。薛延陀首领乙失钵为易咥小可汗,转而臣属西突厥。贞观二年,西突厥内乱,乙失钵的孙子夷男率部落七万余帐再次臣属东突厥后,又遇到颉利可汗的残暴统治。夷男率部众再次反抗,颉利派大军镇压却被夷男打败,颉利的突厥部众反而归附薛延陀不少。这一年十一月,铁勒诸部共推夷男为可汗,夷男并未轻易接受。第二年,唐太宗认为团结薛延陀夷男,有利于唐朝对东突厥实行最后的反击,便遣游击将军乔师望穿越西北大漠暗里联络夷男,册拜夷男为珍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
当薛延陀进一步强盛之后,唐太宗为防止其向东南扩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后,把大多数东突厥部众迁到黄河以南安置,设置了很多羁縻州府,委任原东突厥贵族担任州府长官。东突厥降众得到唐朝的优容使薛延陀汗国很不满意,他们认为唐应当更照顾作为盟友的薛延陀,而不应爱护东突厥这个阶下囚。为此,薛延陀在塞外漠北地区迅速扩大势力,占据了大部分原东突厥的地盘。汗国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端,西抵西域北部阿尔泰山,占据北疆一部,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格河,境内包括回纥、仆固、同罗、拔野古、阿跌诸部,并将牙帐由郁督军山迁至都尉捷山北独逻河之南(今蒙古国土拉河流域),进入了全盛时期。
同时,漠北的回纥势力也开始慢慢壮大,立牙帐于土拉河上,不过这时他们附属于薛延陀汗国。唐朝根据以往经验,很快也采取扶助回纥来抑制薛延陀扩张。另一方面,对薛延陀内部也做了一些努力。例如贞观十二年,下诏封真珠毗伽可汗二子大度设﹑突利失为小可汗,立两个儿子为南北部的长官。表面看这一举动是对薛延陀的优崇,实际上是在分化夷男的势力。在这一间隙中,639年,唐太宗派侯君集灭亡高昌国,进一步控制了西域。跟着还册立颉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本名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可汗,名义上使其统治内迁河套南的东突厥旧部,实际上是在南面监视薛延陀。唐太宗的目的是要在薛延陀和大唐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使薛延陀不能直接攻击中原。
太宗安排阿史那思摩重返草原,东突厥人早看出薛延陀并不高兴,也不愿冒险回去。于是太宗遣司农卿郭嗣本出使薛延陀,赐夷男玺书,其文大意是:“当年大唐灭东突厥,并不想占其土地,只想赶颉利下台。现在东突厥部众繁衍已多,按照当初的计划,安排他们回归故土。大唐册你薛延陀可汗为大,突厥可汗为小。你在碛北,东突厥居碛南,不要相互抄掠,若有违反,大唐各问其罪。”阿史那思摩率部落渡过黄河,薛延陀却以担心当年归附自己的东突厥部众叛归阿史那思摩为由,安排精锐骑兵,伺机突袭阿史那思摩。唐太宗连忙下敕制止,薛延陀则回答:“至尊让我们莫相侵掠,薛延陀怎敢不奉诏。但是东突厥反复难信,它没有灭亡之前,连年杀中国人,动辄数以千万计。至尊破东突厥,应当收其余众为奴婢,分给百姓,可是却把它像儿子一样养活着,结果呢?结率却率众而反(贞观十三年四月,突厥贵族结率谋刺太宗,杀卫士数十人,后被斩)。他们都是人面兽心,绝不可信。臣受至尊大恩很重,请为至尊诛杀他们。”唐太宗没有答应,薛延陀感到唐朝可能当真非常袒护突厥部。一系列动作终于引起夷男疑惧,于贞观十五年乘唐太宗封泰山之机,命长子大度设率回纥等部追击思摩,直抵长城。
诺真水之战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大唐王朝发生了不少和其他民族相关联的大事,如今人们记住的或许是文成公主嫁入吐蕃这样的喜事。实际上也有令唐太宗担忧的战事。
唐太宗这一年曾东巡洛阳,实际上是为封禅作准备。消息传到大漠后,夷男认为这是最佳时机,对部众说:“天子封泰山,精兵强将都跟随,边境必然空虚,我们这时攻击思摩,如摧枯拉朽。”当时李勣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掌并州事,可他不在并州,而是到洛阳谒见太宗。于是,夷男命儿子大度设领同罗、仆骨、回纥、靺鞨等二十万大军越过漠南,屯兵白道川,大举攻击阿史那思摩。思摩有四万骑兵,不敌大度设,向南退却,同时向洛阳告急。唐太宗立即任命李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组织北伐,又为李勣安排了四员大将,分兵五路迎敌。五路兵马是: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为庆州道行军总管,出云中;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屯灵武;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发凉州;营州都督张俭出营州;李勣自率并州大都督府劲兵7万,出并州。北伐大军15万人,从不同方面向北推进。
李勣统帅的主力急行军赶到长城外。大度设率先锋部队3万,追击阿史那思摩,思摩撤入长城之内。大度设不见思摩,派人登上思摩丢弃的城墙,朝南乱骂。李勣领兵远远看见,一声令下,大军直扑薛延陀联军,杀声如雷,尘埃涨天。大度设害怕,率众沿赤柯泺北撤。李勣选麾下及阿史那思摩的突厥精骑6000人,抛下步兵,翻过白道山,咬住大度设,以数千对3万,大杀一阵。大度设又北逃,至诺真水(位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见甩不掉李勣,索性勒兵布阵,大军铺开长约十多里,使出杀手锏——步兵取胜战术对付李勣。李勣先令突厥骑兵冲阵,大度设的步兵取胜法果然厉害,突厥兵败。李勣又令唐军所向披靡的黑甲精骑突击,结果大度设万矢俱发,唐军战马多被射死。黑甲精骑是李世民当秦王以来训练有素的精锐,遭到败绩,李勣大怒,命令唐军下马,执长矟(即长槊,一种长矛,就是有毛缨的长矛)以步战对步战。唐军矟长,敌军刀短,终于占了上风,挑杀敌军像穿糖葫芦一般,大度设大败。同时,副总管薛万彻率领数千骑冲击薛延陀牵马者,将战马掠夺殆尽。大度设兵败,又失去战马,难以逃脱,李勣纵兵奋击,斩首3000多级,俘虏军民五万多口。大度设逃走,薛万彻追至漠北。薛延陀令残兵退回漠北,正逢天降大雪,人畜冻死者十之八九。
次年,夷男遣使于唐,献马3000匹,谢罪请婚,唐太宗最终拒绝,彻底将薛延陀推向了背离唐朝的反面。
薛延陀汗国的覆灭
薛延陀汗国挑战唐朝权威失败后,夷男遣叔叔泥熟朝贡,并请求和亲。对此,唐太宗征求群臣意见,他说:“历史上,北方民族多为中原边患。近来薛延陀崛起,我们应当有所准备。我设计了两套方案:一,精选十万大军,灭其国家,俘其首领,可保我边境百年安定;二,答应和亲,采取羁縻,这样足以保证边境三十年安定。不知哪一套方案更好?”宰相房玄龄支持第二套方案,太宗内心也倾向息兵,采用第二套方案。恰好唐将契苾何力(出自敕勒族的契苾部落)在回部落探望母亲时,被薛延陀扣押,夷男劝他归附薛延陀,契苾何力断然拒绝,还当众割左耳明志,忠于唐朝。唐太宗担心契苾何力的安危,派出大臣崔敦礼到漠北谈判,答应在契苾何力释放后,唐太宗把宗室女新兴公主嫁给夷男。
643年,夷男又派他的侄子突利向唐朝进贡5万匹马、1万头牛和10万只羊,作为聘礼,契苾何力也一同返回。唐太宗以隆重的仪式欢迎突利。然而,在契苾何力的建议下,唐太宗考虑放弃和亲。最初唐太宗让夷男亲到灵州(今宁夏银川)娶新兴公主,认为这样夷男会拒绝,他会有很好的理由断绝这次婚姻。没想到夷男同意去灵州,说明在战役失败以后,薛延陀对与唐朝修好并非完全的缓兵之计。但是唐太宗对薛延陀已经不再有当初的看法,他又发现了另一个借口——说没有给够到要求的所有彩礼(为了进贡足够的牲畜做彩礼,夷男在他下属部落征收,征收时间超过了想象,牲畜没有经过戈壁就死亡了),于是果断撤销婚约。大臣褚遂良强烈反对,说皇帝不能言而无信。唐太宗辩解说如果公主嫁给了夷男,夷男的可汗之位将在敕勒有更大的合法性,唐朝将更加难以控制薛延陀。
这一次和亲的失败决定了薛延陀汗国的命运。虽然薛延陀对唐朝态度日益反复,但在下定决策的事件上,却是唐太宗再次做了手脚,一如先前对薛延陀势力的分化,薛延陀汗国对唐朝的亲近与疏远,太宗的策略未必没有相当的责任。
贞观十六年、十七年,薛延陀汗国一再与东突厥互相寇掠,太宗明显偏袒东突厥,遣使谴责夷男,夷男敢怒不敢言。贞观十九年薛延陀汗国的一代枭雄夷男病故,太宗这时候在辽东战场攻打高丽,得到消息后在战场为夷男举哀。嫡子拔灼自立为颉利俱利失薛沙多弥可汗。拔灼性格暴戾,动不动就诛杀部下,群情慌慌。为了转移矛盾,拔灼趁太宗远在辽东,南下攻唐夏州(今陕西榆林),守将执失思力和将军田仁会设置陷阱,在夏州击败了拔灼。拔灼撤退后,很快又再次袭击夏州。被唐将执失思力打败,拔灼逃走,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其首领药罗葛吐迷度,与仆骨和同罗反叛拔灼,遂致骚乱,其余众五六万人窜回故土,诸姓酋长相互攻杀。这期间唐校尉宇文法,是出使乌罗护、靺鞨的使者。在返回唐朝时,他遇到了薛延陀的阿波设,宇文法率领他的靺鞨部队,击败阿波设。导致薛延陀人相信唐朝主力已经抵达漠北。在恐慌中,拔灼逃到阿史德部落,当回纥听到这个消息后,袭杀了拔灼,顺便屠戮他们找到的薛延陀王族成员。在回纥接管了薛延陀的大部分领土后,很多薛延陀人向唐军投降。
这时,太宗不再相信他们的诚意,决定彻底消灭薛延陀。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领所部兵,分道并进,很快战败薛延陀。薛延陀部众7万多人立夷男的侄儿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敕勒九姓不服,咄摩支为求拥戴,遣使向唐朝表示“愿保郁督军山”。这时,太宗已经决意安定北部疆域,自然不会再理会薛延陀汗国的求和,令李勣到塞外统一指挥战事。贞观二十年六月,李勣仅率二百骑兵到达敕勒九姓部,招九姓健壮,屯于郁督军山。薛延陀酋长梯真达官率众归降。咄摩支南奔荒谷,李勣遣大将萧嗣业前往招慰,咄摩支归顺封后武卫将军。其余部众依然观望,李勣大怒,领联军奋击,斩首5000多级,俘虏3万余口。七月,咄摩支到达京师,拜为右武卫大将军,薛延陀汗国就此灭亡。
原属薛延陀统治的铁勒各部附唐。贞观二十一年,唐朝在原来薛延陀汗国从东到西的地界一共置6府7州,各以部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又设燕然都护府于单于台(今蒙古呼和浩特西)
,于是大漠南北均属唐,而回纥于铁勒诸部中始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