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家奴仆到当朝大臣,熊远是怎么做到的?
晋朝讲究门阀制度,做官需要引荐和保举,可以说没有好的出身是无法进入仕途的。但有一位叫熊远的人,虽然出身奴仆却做上了官,而且还敢点名抨击王羲之家的公子。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富豪家的奴仆
中学历史课本曾经列举过晋朝贵族腐败奢靡的生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石崇与王恺斗富,一个拿蜡烛烧火,一个拿麦芽糖洗碗。
按理说,这样的门庭是出不来什么有志之士的。偏偏,石崇家有个叫熊远的仆人,以正直敢说著称。石崇破败后,有人愿意举荐熊远做官,但后者推辞不受,回到老家隐居。
可奈何,愿意举荐他的人太多了,甚至当地的郡守强行要求给其官做。熊远碍于面子,说:“我就当个小官吧。(原文:辞大不辞小也)”于是留在了老家的县城。
可熊远声名远播,当地太守力推他。熊远没有办法,被迫“违心”高升。后来这位太守调到会稽郡为官,非要带着熊远一起去。没想到“因祸得福”。
西晋没过多久便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司马睿在王导等人的辅佐下南渡长江,建立了东晋。由于东晋建立初期的班底薄弱,之前南方郡县的官员便成为了朝廷主力。
由于会稽郡(绍兴一带)正好在长江南边,熊远又“被迫”成为东晋朝廷的中上层官员。于是乎,最让司马睿头疼的官员出场了。
二、第一次交锋
经过几年的稳步发展,东晋已经从最初的动乱模样变得局面稳固。话说“盛世而歌”,晋元帝司马睿希望通过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来彰显东晋的和平盛象。
此时熊远站出来说:“晋怀帝尸骨未寒,长江以北的官兵还在苦战,皇帝你怎么能安心听音乐呢?”
司马睿说:“新朝刚刚建立,我要让南方的百姓接受一下王朝音乐的洗礼,让他们知道我朝的皇恩浩荡。”
熊远说:“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不是什么靡靡之音。而且在战乱时期举行音乐会本身就违背《诗经》中《雅》和《颂》的初衷。皇帝你这样做是符合道还是符合义呢?”
司马睿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得取消了举办音乐会的想法。
二、第二次交锋
“音乐会”事件只能说熊远是个正直的官员,而第二次便是为国为民了。王导的堂兄王敦借着“清君侧”的名义攻进了京城,引发叛乱。
司马睿为了保命,只得深刻检讨自己的错误,并且欢迎群臣指出自己的过失。其实大家都是老江湖,谁都清楚皇帝是被迫的,没有人会当真指出皇帝的错误。而我们的主人公未必不明白,但他偏偏要借着这个机会痛陈时弊。
他指出晋元帝司马睿第一个缺点便是:不思进取。
周嵩希望他收复失地之后再当皇帝,前者差点被处死;“闻鸡起舞”的祖逖率领数百起义军投靠东晋,司马睿却只给人家1千人的口粮,还让他自己负责招兵买马。
祖逖渡江北伐连战连胜,司马睿却以害怕其“割据自立”为借口,限制北伐行动。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司马睿属于晋王朝的旁系,如果北伐胜利迎回晋怀帝一系,他这位皇帝是当不成的。但周嵩、祖逖包括熊远是为天下立心,而不是司马家的奴仆。
第二个缺点就是官员不理政务。
和司马睿一起南下避难的还有一帮士族文人,这帮人饮酒作诗是内行,治国理政是门外汉。当时的南方不比北方,没有深厚的物质根基供老爷们奢靡浪费。
但司马睿也没有办法,他之所以成为皇帝靠的是门阀士族的支持,单凭他自己是无法与这些人相对抗的,只能任由他们胡闹。
而第三个缺点便是吏治混乱。
其实这是第二个缺点的附属品,一帮为官者只顾玄学不干实事,官员升迁只凭出身,吏治必然混乱。
熊远重点提到了王羲之家的公子王徽之,这位仁兄身上发生过一段著名的对话。他在担任骑曹参军(管理战马)时,不理工作只顾喝酒。
一天他的上司故意问他:“你知道你什么官职吗?”
王徽之说:“我经常看到有人牵着马走来走去,我应该是个养马的。”
上司问:“你养了多少匹马呢?”
答曰:“我又没数过,我不知道。”
上司继续问:“那死了多少匹呢?”
王徽之像看智障一样看着上司说:“我连活着的马都不知道,还会知道死了多少匹吗?”
后人称赞王徽之放荡不羁有名士之风。试问,这样的人做官对社会和百姓有什么益处。
如若这般也就罢了,偏偏王徽之后来还升了官。只因为他出身于琅琊王氏,所以不管能力如何,仕途都是一片光明。
四、英雄末路
熊远只是指出了3个问题,没有提解决办法。他知道晋朝是门阀士族撑起来的,用政绩考核他们,等于将其与寒门出身的官员进行对比。士族肯定不会答应。
他当时的职务叫侍中(相当于宰相),未必不知道这么做没有任何效果,反倒还会招来灾祸,但他就是要告诫世人需要醒一醒了。
果然,王敦之乱平息后,熊远迅速被贬斥到了地方。从一国宰相到地方当一任长官,熊远却安得其所,他最初就不想做官,这也算没有违背其:“辞大不辞小也”的初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