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食制到合食制,我国饮食制度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呈现出极大特点,享有很高的声誉。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中国人而言,在一张餐桌上吃饭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无论是亲友聚餐还是日常吃饭,大家普遍都是在一个桌子上用餐的。但是,如果对我国过去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合餐制”其实并不常见,“分餐制”才是当时的主流用餐方式。那么,从分餐制到合餐制,我国的饮食制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分餐制与古代饮食礼仪的关系

  当中国最开始出现饮食制度的时候,分餐制占据着其中的主流地位。在那个时候,无论是亲属还是友人,都不能在同一个餐桌上吃饭。在当时的社会中,统治者们所能享用到的美食也要比其他人更加丰富。

  可以说分餐制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古代社会礼仪的进步,更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分化逐渐固定,不同阶级的人在方方面面都很难享受到相同待遇。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社会中,分餐制就已经出现了。在严苛的等级制度之下,分餐制也体现身份地位等级的一种标志。

image.png

  通过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提出了尊卑等级观念,分餐制的发展也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在《周礼?司几筵》中,就有“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的记载,这句话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分餐制的具体要求。

  对于儒家学说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是非常严苛的,而这种等级观念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地位上,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饮食制度就是相对重要的一部分。

  其实,在古代社会中,分餐制之所以会成为主流,与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因此,社会中的粮食也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此时,分餐制逐渐演变为合餐制。

  在历史学家们对封建社会的饮食制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分餐制的潮流主要集中出现在宋朝统治以前。当时,对于名贵之辈的家庭来说,人们在用餐的时候普遍席地而坐,根据身份阶级的不同,坐在不一样的位置,餐桌上的菜品也各不相同。

  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虽然家中也实行分餐制,但他们彼此之间的菜品却并没有什么差异。

  当中国历史进入到唐朝阶段后,人们对于饮食制度的礼仪规定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众所周知,唐朝社会民族实现了大融合,对外交往的繁荣使得各种文化实现了交汇融合,因此,其他国家或民族合餐制的文化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唐代人民。

  在这一时期内,虽然合餐制已经出现在了社会中,但对于那些地位较高的大家族来说,分餐制仍然是主流用餐礼仪形式。然而,到了唐代后期,这种合餐制文化也普遍出现在权贵家族中了。

image.png

  到了宋代社会,由于椅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家具,因此,百姓们在用餐的过程中也普遍会选择合餐制。在他们看来,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更能体现家庭的温馨。

  在宋朝后期,合餐制已经成为了社会中普遍认可的习俗。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合餐制成为用餐主流,体现了我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在《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

  由此可见,在明朝初期,皇家内所使用的用餐礼仪仍然以分餐制为主。但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分餐制中所体现的尊卑关系也逐渐淡化,此时,合餐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被人们普遍承认的一种用餐方式。

  虽然对于统治者来说,分餐制更能彰显其地位的尊贵,但实际上,通过座位顺序来体现地位尊卑的方式显然是更加正规的,因此,到了明朝中后期,合餐制也逐渐取代了分餐制。但即使如此,饮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据《大明会典》记载:“四品以上座次于殿内东西厢向,五品以下坐次于两廊。”

  由此可见,即使在当时合餐制已经成为了主流,但等级观念仍然深深地影响着饮食文化。

  结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变革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分餐制向合餐制的演变,体现了在不同社会阶段,我国人民的不同地位。随着社会意识观念的不断变化,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或许饮食制度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